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南水北調世紀工程背后的脊梁
一渠清水,承載著甘與苦、淚與汗。南水北調這項世紀工程的背后,凝結著數以萬計建設者的智慧心血和辛勤汗水。十余載建設,一個個世界級工程難題,擺在南水北調建設者們的面前,上演著一幕幕嘔心瀝血、攻堅克難的故事。
與傳統的水利工程不同,南水北調工程是水利學科與多個邊緣學科交叉的前沿領域。南水北上,一路要穿山越嶺,大到一條黃河、一座城市,小到公路、河道、管線。這一路,南水北調攻破了數不勝數的重大技術難題,其規模及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也創下多個世界之最。
穿黃隧洞工程是東線咽喉,“穿黃不通,千里無功”。國內外從無先例,怎么辦?自己攻關、自己創新。“關鍵時刻沖得上,這就是使命!”正是這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才創造了史上第一個穿越黃河工程,才能讓長江水滾滾北上。調研中工作人員說,中水五局東線穿黃隧洞工程項目部原經理王金庭是第一代“穿黃人”,早在1984年,就來到了穿黃隧洞的工程現場。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的兒子王永勝水利學校畢業后,接過父親手里的接力棒,也來到了穿黃隧洞的工程一線。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像這樣的父子,還有很多。
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廣大建設者勇于創新,敢闖敢試。全力開展技術攻關,蹚出一條突破常規的創新之路,展示出南水北調的自主創新能力。這離不開他們的矢志創新、晝夜奮戰。
調研中遇到許多工程師都自稱“南水北調的老人”,自開工之日起,就一直奮戰在一線。說起這些,他們的語氣中更多是自豪和擔當:“既然干這份工作,就容不得絲毫懈怠。對工程負責就是對國家、對百姓負責。”由于南水北調工程的泵站、庫區大多在郊區,偌大的廠區內,常常只有運轉的泵機陪伴。一線工作人員要實時監控參數,保證設備正常運行;要定期維護機器,隨時查看廠區情況等。這是日復一日的責任,容不得任何差錯。
一路走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沒有廣大建設者,就沒有南水北調。而他們卻說:“這輩子能參與南水北調工程,值了。”嘔心瀝血,無怨無悔。南水北調工程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水利豐碑,而這豐碑的基石,正是千千萬萬的南水北調建設者們,是他們攻堅克難、甘于奉獻的精神。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南水北調 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