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我國收藏大軍逾8000萬人 專家提醒熱的不應只是錢
原標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收藏大軍逾8000萬人,專家提醒———
民間收藏,熱的不應只是“錢”
“民間收藏熱,熱的不應只是‘錢’,收藏的原點是喚起對歷史文化的記憶,收藏者應該是收藏歷史的人。”日前,在文廟舉行的第三屆上海淘寶 (收藏) 文化節高峰論壇上,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的一番話,讓在場的民間收藏愛好者陷入沉思。
古玩數量有限,可遇不可求,也考驗經濟實力,專家表示,藏家們可以把視野放寬點,拓展門類、聚焦當下。圖為在京津冀民間收藏文化展上亮相的民間藏品:河北刺繡女裝云肩。圖 東方IC
據統計,我國現有民間收藏者超過8000萬人,而中國拍賣公司的數量早已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在洶涌的大潮中,收藏市場逐漸成為一個逐利之地,呈現出失去理性的瘋狂。各地舉辦的專家鑒定活動,往往會涌來大批收藏者,拿來的東西,常常令專家看得直嘆氣;有些人花了幾十年心血和大把資金收來的古玩,被專家無情地認定為“一屋子假貨”;某些地方,做古玩贗品,已經發展成一個十分有規模的行業……讓收藏回歸原點,成為時代的呼聲。
藏家貪便宜,造假形成產業鏈
時下,收藏界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是對藏品真偽的鑒別。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最近他受朋友之邀請去南方看了幾位民間收藏愛好者的收藏,發現里面很多東西是假的,其中一位藏家家里上下兩層擺的全是假貨。他告訴記者,這位收藏者以古玉、青銅器收藏為主,藏品雖然標的年代多為商、周、漢,但一眼就能看出是現代仿品,手法拙劣,明顯是仿各大知名博物館和書上的文物,且個頭特別大。以青銅鼎來說,在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商周時期青銅鼎的高度多在1米內,該收藏愛好者收藏的青銅鼎卻多是高度超過1米的龐然大物。
一個令人驚嘆的現象是:在不少地方,造假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仿制、作舊、出貨等各環節分工明確,且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這些贗品經各種渠道流通到市場上,占據了不少古玩市場。
“贗品橫行固然可恨,但贗品為什么能夠橫行?”吳少華直言,這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藏家貪便宜的心理。“我接觸過很多藏家,他們掛在嘴邊的一件事便是撿漏,可哪有那么多漏可撿,自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這波民間收藏熱潮已經持續了30多年,就連山里的農民看到家里有個上了年頭的破碗都會藏起來當寶貝,想要尋找‘漏網之魚’談何容易。”吳少華說,古玩是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數量有限,可遇不可求,也考驗經濟實力,但藏家們可以把視野放寬點,拓展門類、聚焦當下。
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卻能見證歷史
事實上,經濟價值只是收藏眾多價值中的一個。好的民間收藏能起到保護歷史記憶的作用。比如,在很多人的眼里,春節的年俗,除了吃年夜飯送紅包,就剩下了放煙花爆竹與接財神了。近年上海實行煙花爆竹禁放令,有人認為這會沖淡過年的年味,其實不然,傳統的年俗活動很豐富,只不過不少被我們遺忘了。好在,一些收藏品為人們保存了部分記憶。一位浦東收藏愛好者手頭有一件清代的手提書箱,它表明:以前過年有“元日開筆”的年俗,即讀書的孩子要在大年初一的上午,提著小書箱到文廟,鋪開大紅箋紙,端端正正地寫上“元日開筆,讀書進益”之類的吉祥之語,以此鼓勵自己奮發讀書。吳少華查閱資料,發現早在唐宋時就有此年俗。而另一位藏家發現,上海以前過年還有一個重要儀式,那就是“秤人”,在屋梁上系上繩,掛上秤,人人上去稱分量,寓意在新年伊始之際,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以此自省而啟新……
“收藏界一直存在一大誤區,盯著老物件,卻對現代的東西視而不見,認為存量多,價值不大。殊不知,一些現在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卻有十分重要的實物學術研究價值,如果不注意保存收藏,也是遺失一件就是一件,失而不會再得。”如20多年前發行的上海地鐵測試卡,這種卡發行量很少,使用時間短,卻是中國地鐵歷史的見證者,如今一張市值已近10萬元。
2009年上海舉辦改革開放30周年成果展,其他展品都有,唯獨缺能反映老百姓生活變化的物件。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都沒能找到,最終,上海市收藏家協會牽線,民間收藏家們征集到一整套反映上海老百姓在改革開放后吃、穿、住、用、行等生活方面巨大變化的藏品。“這說明有特色的民間收藏是能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甚至可以成為公共收藏的有益補充。”吳少華說。
編輯:陳佳
關鍵詞:我國收藏大軍 逾8000萬人 專家提醒 熱的不應只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