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百余海內外專家對話“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創新
中新社泉州12月2日電 (記者 孫虹)“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2日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開幕,吸引泰國、伊朗、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熱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創新與發展。
“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沿線多民族、多國家文化交流和包容的有效方式。”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表示,要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國際合作,發揮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
賈磊磊說,此次研討會就“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在、未來展開對話,關注文化遺產的創造性保護,開拓文化遺產的理論視野與創新途徑,提出文化遺產與城市文化發展的新理念,促進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藝術科學發展。
為期5天的此次研討會,有考古、音樂、舞蹈、藝術、人類學等方面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開展主題演講、分組研討、專題工作坊以及“海絲”遺址調研等多項活動。
福建省文化廳副巡視員趙建宏表示,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增加各領域專家乃至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遺產世代共享。
泰國清邁大學美術學系主任VITHIPHANICHPHANT從清邁在“海上絲綢之路”所處的地位展開研究,在此次論壇的分組討論中分享其研究成果。他認為,清邁作為“海絲”的一個陸上通道和補給站,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交融,“如果我們更多地從現存的遺跡中探究其所涉及的文化內涵,便會發現更多有趣的、值得我們珍惜的地方?!?/p>
在當天研討會開幕式現場,“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專題展覽多角度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宗教傳播和技術推廣的盛況。與會嘉賓還觀看了由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表演的南音新作《鳳求凰》,這部作品使用當代技術手段,借鑒其他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重新演繹了傳統的南音藝術。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化遺產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