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弘揚扎實調研之風
“靜脈注射式的蹲點調研,服務基層,拓展視野,實踐錘煉,值得點贊!”
“新形勢下要創新開展統戰工作,務必深入一線,面對面了解實情,切不可閉門造車。”
本周微信公眾號“統戰新語”推出了兩篇與“蹲點調研”有關的文章,收獲了包括上述評論在內的留言。
蹲點調研,是一種沉得下去的調研方式。中央統戰部原部長李維漢同志曾將調研分為“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三種形式,而蹲點調研就是“靜脈注射”,最深入也最扎實。
2015年以來,中央統戰部把蹲點調研作為研究理論和實踐問題、培養鍛煉年輕干部的重要手段,組織9個部門24名干部開展了13項調研。他們堅持“結果不預設、調研不走空”的原則,扎下身子,沉下心思,深入18個縣(市),20個鄉鎮、社區(村),走訪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66家,召開座談會39場,訪談共計475人次,平均調研時間達兩周,光整理調研日記、談話記錄就有近30萬字。調研成果也是有見地、有分量的,有的作為議題列入了部長辦公會議審議,有的為起草政策文件提供了依據。
扎實的調研能帶來真知灼見,難怪大家對這種扎實調研之風點贊。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貴在一個“實”字。調查研究是沉下去、摸實情、聽群眾講真話,還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關系到能否獲取真實的、有代表性的材料,進而關系到能否在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對比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黨和國家老一輩領導人非常注重調查研究。毛澤東不僅留下“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至理名言,而且帶頭深入一線搞調查研究,并親手寫就了大量不朽的調查報告。僅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就在農村專門做過十幾個系統調查。對于一些重大的深層次問題,只要時間和條件允許,他都盡量采取詳盡、系統的大規模調查方式。比如,他的《尋烏調查》,是在尋烏開了十多天的調查會基礎上寫就的。
劉少奇也留下了蹲點調研的佳話。1961年4月,正值我國國民經濟處于嚴重困難時期,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在湖南寧鄉、長沙農村進行了長達44天的蹲點調查。其間有33天吃住在農村生產隊,獲得了大量反映農村真實情況的第一手材料,為解決當時農村有關問題提供了直接依據。
民盟老一輩領導費孝通注重田野調查的治學和工作方式,也給我們留下寶貴精神財富。費孝通就是通過蹲點、體驗等方式對老家江蘇江村進行深入調查,寫出了著名的《江村經濟》一書。僅是一個江村,費老就調查訪問了26次,其中的24次調查訪問都是在他已經71至92歲高齡之間進行的。
2015年9月,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在民建中央參政議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把超過四分之一的篇幅用在了“深入調查,認真研究,不斷提高全會的參政議政水平”部分。他圍繞調查研究從選題、調查、研究、成果運用等角度進行了非常細致的闡述。
調查研究也是民主黨派搞好參政議政的重要方法。民主黨派組織及其成員深入實際,收集大量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綜合,找準事物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遵循事物的規律和本質,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建議。調查研究最大的成效是提出的建議能夠引起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得到采納,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只有帶著問題、深入基層,收集第一手信息,開展扎實的調研,杜絕“淺嘗輒止”,才能真正把情況摸透、把問題找準、把原因理清,進而把對策提實,“參政參到點子上,議政議到關鍵處”。
扎實的調研對以參政議政為“主業”“命脈”的民主黨派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民主黨派組織進行調研的方式多是舉辦座談會、深入農村、工廠、企業、社區等一線,有時還要在幾天時間內前往多處地方調研。這些調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出了一些有分量的意見建議。不過,蹲點調研的方式并不多見。回顧老一輩扎實的調研作風,也許能給當下的調研方式帶來些許啟示。
履行參政黨職能,提升履職水平,是參政黨不斷自我要求和追求的目標。在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前進的征程中,提出對得起人民期待,對得起執政黨信任的建議,是民主黨派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而倡導扎實的調研之風,有助于參政黨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為中共中央和有關部門決策參考。
編輯:韓靜
關鍵詞:調查研究 調查 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