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京海關移交萬余件罰沒文物
北京海關于12月16日將近年來罰沒的一萬余件文物移交北京市文物局。據專家介紹,此次移交的罰沒文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北京海關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北京海關向北京市文物局移交罰沒文物現場。
2015年,國家文物局與海關總署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完善了文物進出境協同監管、打擊文物走私等工作機制。在北京海關向北京市文物局移交罰沒文物暨《海關罰沒文物移交工作辦法》簽字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海關與文物部門多年來通力合作,守土盡責,共同捍衛文物安全,使大量文物免于流失。此次罰沒文物移交,讓國有文物資產得到妥善保護,也彰顯了國內打擊文物走私、保護文物安全的堅強決心。他要求收藏單位認真做好文物的建檔、保護、研究、展示和宣傳工作,充分挖掘與發揮文物的學術、文化和社會價值,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同時希望北京市文物和海關部門建立更加緊密的協作機制,共同守護好文物國門。
據了解,此次北京海關移交的文物包括陶瓷、錢幣、玉石、書畫、古籍拓本與雜項物品等六大類,共計17901件。其中,有不少文物屬于標準器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很好的展覽展示效果。
據文物代管單位首都博物館專家介紹,此次海關移交的文物涵蓋了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代物質文化資料實物,時間跨度長,材質品類豐富,其中不乏具有相當歷史文化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的精品。這些文物將在填補首都地區國有館藏文物缺項、豐富各博物館的收藏品類資源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移交文物現場,有一件看似普通的灰陶瓦當,被專家定義為研究先秦建筑工藝發展狀況的難得實物。據專家介紹,這件戰國饕餮紋瓦當應出土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期燕國都城建筑上的陶質構件,歷史信息豐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此外,以明中期青花雙鹿紋大盤、清乾隆釉里紅福壽三多紋梅瓶、清乾隆外銷青花花卉紋鑲銅口軍持等為代表的官窯和民窯瓷器,是反映明清時期景德鎮燒造、遠銷海外各類瓷器工藝的珍貴實物,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專家還介紹道,新石器時代晚期雙系彩陶罐、15世紀和18世紀的銅鎏金藏傳佛造像、現代畫家張石園的《梅花書屋圖扇面》和關良的《戲曲人物圖卷》等,都是難得的文物精品。
編輯:陳佳
關鍵詞:北京海關 移交萬余件 罰沒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