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敦煌藝術大展為成都帶來什么
一次文化大展 能為一座城市帶來什么?
12月26日,“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開展儀式在成都博物館舉行。
規格之高,是這一展覽的最亮特點:匯集絲綢之路沿線70余家文博機構2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一級文物,是各博物館鎮館之寶,堪稱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敦煌文化藝術大展。
然而,“規格”并非這次大展的唯一亮點。通過敦煌藝術大展,成都讓人見識了什么叫“圍觀”,什么叫人氣。特別是一座人氣城市的“人氣”,那就厲害了。
今天,展覽向公眾免費開放,而就在今天早上,距離開館時間足有半個小時,成都博物館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要知道,今天可是周二,非周末時間。排在第一位的小伙子,家住犀浦,而犀浦距離位于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直線距離就有20多公里,為此,小伙子早上六點就起床了。成都人的觀展熱情讓人咋舌。在一號展廳,“石窟精粹 蔚然大觀”8個復制洞窟的門口已經開始限流,負一樓兩個展廳也傳出人流壓力也很大。博物館方面甚至已經通過媒體喊話,說是這次展覽持續時間將長達4個多月,建議市民錯峰出行,合理安排觀展時間。另外,主辦方為本次大展配套了20余場專業講座。首場講座名額已經一搶而空,而不死心的候補觀眾數量卻仍在持續增長中。
為什么一個文化類展覽
會如此之火?
一來,是這次展覽抓準了成都人的文化認同感。正如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所言:茫茫絲路,不管是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如果一定要找一個跟三條絲綢之路都有關系的區域,那就是天府之國,就是成都。這次大展中,成都元素無處不在。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一級文物鎏金銅斛為東漢建武二十一年成都造,上斛下盤,通體鎏金,折射出當時成都制造業的發達;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一級文物唐代黃色龍紋綺則是成都雙流產,雙層聯珠作團窠環,主題紋樣對龍;來自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館展出的東漢蜀郡鐵鍤也是成都造,是研究成都經濟文化對西南地區影響的重要參照物。以絲路穿越蜀道,古代成都與世界連通。一條絲路,鏈接著成都最輝煌的歷史一頁,也延續著成都的歷史文脈。
二來,是圍繞這次大展,成都宣傳部門、各主辦單位以及當地媒體進行了全方位地推廣宣傳。大展開始之前,成都最有名的媒體《成都商報》就一口氣推出兩個整版進行報道,其他媒體也齊頭跟進,火力全開。另外,成都發布、成都文廣等官方新媒體也大張旗鼓地廣而告之。這樣的推廣力度,要不把這場展覽推到家喻戶曉都難。
無論是對展會推廣的全力投入,還是對文化認同度的全力挖掘,一個背景,就是成都眼下正在大力推進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今年4月,成都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其中一項重要的國家任務,就是加強西部地區文創中心功能。對此, 9月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12月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則把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作為核心內容納入了最新修編的城市總體規劃。世界文化名城如何建?成都的路徑是:圍繞“兩力”構建“五大體系”。即圍繞提升成都獨具特色、區域文化特征明顯的歷史文化魅力,彰顯成都城市品質和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文化活力,以提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品質,形成音樂詩歌之都、非遺之都和博物館之都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構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城市,推動文化走出去、引進來和創建西部文創中心城市五大體系為支撐,謀劃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眼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成都,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目標下,向綜合型的“文創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邁進。 一方面,不斷增強文創產業支撐、加快塑造城市文化空間,不斷推出重大文創活動,以此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知名度,促進文創要素集聚,激發文創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強化政府全方位支持和營造全民參與氛圍齊頭并進,在成都全城進一步激發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與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軟實力。
顯然,此次敦煌藝術大展,其意義不僅是成都的重大文創活動又多了一個。通過此次大展,在向世界展示成都幾千年文化底蘊的同時,也為所有市民提供了一次重溫成都歷史輝煌的良好契機,正是對城市文化自覺的喚醒,對城市文化自信的增強,成為成都激發全城文化自覺,營造全民參與氛圍的又一次有益嘗試。
今年秋季,成都舉辦了“2016首屆成都國際音樂詩歌季”,歷時一月余,吸引了超過500萬人次參加。而這次敦煌藝術大展,時間將持續到明年4月,將吸引成都市民多少人次參與?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陳佳
關鍵詞:敦煌藝術大展 為成都 帶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