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啟動
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共同在川舉行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啟動通報會,宣布正式啟動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工作。在為期3個月的考古時間里,考古工作者的重要目標是通過考古發掘弄清楚遺址的性質,弄清遺址是否與張獻忠有關,破解歷史的若干謎團,為下一步的遺址保護及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梅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遺址 資料圖片
彭山江口沉銀遺址位于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清代以來的文獻中多記載明軍將領楊展曾在此伏擊了大西軍領袖張獻忠的船隊,四川民間也有多個版本的傳說稱張獻忠在此沉銀。2005年以來,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了大量文物,這些文物包括銘刻年號的金冊、裝于木鞘中的銀錠、“西王賞功”錢幣以及大量的銀質飾品、碎銀等(本報2016年1月15日9版曾作報道),這些文物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清代文獻中有關張獻忠的記載。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江口沉銀遺址位于岷江水下,面臨盜掘風險,保護難度極大。為避免江口沉銀遺址遭到進一步盜掘和破壞,充分了解遺址的分布范圍以及文物在水下的保存狀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制定了詳細的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方案并上報國家文物局。
2016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準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時間預計為3個月。高大倫強調:“考古不是挖寶,此次考古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遺址的性質,為下一步保護和利用提供合理依據。”
本次考古將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負責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領隊劉志巖介紹,江口沉銀遺址考古是四川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考古人員將江口沉銀遺址劃分為8358個探方區,此次擬發掘其中的20個探方,占保護區面積的四百分之一。考古隊計劃通過河道內的臨時圍堰工程建立考古發掘平臺,再通過金屬探測器確定重點發掘區域。在發掘過程中采用全站儀精確定位出水文物坐標,同時利用三維成像和航拍技術采集文物信息。
四川大學明清歷史研究專家江玉祥說,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將為解決諸多有關張獻忠的歷史傳說提供科學依據,為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征戰歷史、政權建設、經濟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原始資料;同時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對我們認識明末清初的社會經濟狀況、物質文化形態,乃至明末清初以來的社會歷史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彭山江口沉銀遺址 水下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