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解決兒科醫生短缺 需公共財政引導
廣州市財政局副局長朱建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2017年,市財政繼續安排3000萬元用于加強各醫院的兒科建設,主要包括對兒科專業培訓人員給予生活補助,對引進兒科醫護人員予以補助,對兒科床位、兒科門診量和兒科出院人次等給予補助。市財政還會投入130萬元用于公共場所母嬰室的建設。
近年來,在全國多個城市,越來越多的醫院因兒科醫生不足,暫停夜間急診或普通急診。“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預計每年將新增約800萬名兒童,可是,《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全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缺口至少20萬人,供需矛盾突出。如果不能快速增加兒科醫生數量,“兒童看病難”現象將愈演愈烈。
要緩解兒科醫生的緊缺現狀,根本上是要通過兒科建設來增加醫生數量,可是,數據顯示,新醫改以來,全國兒科醫生的總數量反而減少了5000人。原因在于兒科醫生工作強度大、壓力高、收入低,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導致醫生們都不愿意選擇兒科。而從醫院的考核來看,兒科幾乎不盈利,幾乎屬于公益福利性部門。
因此,廣州通過財政投入來加強兒科建設,可以說是把公共財政用到了實處。用財政投入來逐步提升兒科醫生的待遇,引進更多的兒科醫護人員,也讓現有的兒科醫生能夠穩定下來,這是解決兒科醫生緊缺的當務之急。公共財政最應該投向哪里?就是要投向民生痛點,投向讓市民最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地方。孩子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也關乎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未來,應當成為公共財政的重點方向。
當然,解決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不可能全靠財政投入,每年投入3000萬元看起來多,但分到每個兒科醫生頭上也并不多,財政投入更多體現出了公共服務的導向。更根本的還在于通過進一步深化醫療改革,形成更合理的醫療價格體系,讓兒科醫生的價值能夠在市場上得到體現和尊重,讓他們能夠獲得職業成就感,這樣才能讓更多的醫務人員愿意選擇從事兒科,才能真正實現供需平衡。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兒科醫生短缺 母嬰室建設 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