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國供給側改革將擴圍提效
1月1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就當前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情況做了介紹并就熱點問題答記者問。據介紹,盡管過去的一年內外經濟環境十分復雜,但中國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而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各項改革,最終實現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6年實現了良好開局,2017年任務更加艱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將走向深入。
已經取得四大成效
本月下旬,中國經濟2016年年度成績單就將出爐。據測算,2016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有望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增量與5年前年增長10%時的增量基本相當,相當于1994年中國經濟的總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十分突出。
無論是經濟平穩增長,還是產業結構優化,都離不開積極主動的供給側改革措施。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2016年供給側改革主要取得了四方面成效:
一是“三去一降一補”初見成效。例如,去產能年度任務提前超額完成,不少相關企業扭虧為盈,煤炭企業的利潤也增長了1.1倍。同時,市場化債轉股和企業兼并重組有序推進,實體經濟成本有所下降,重點領域補短板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二是政府、市場、企業取得了大量探索經驗。政府探索建立了一些市場機制,如中長期合同制度、儲備產能制度等。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充分,交易方式多元,適應消化能力在增強。有一批企業進行了兼并重組,資產估值大幅度上升。
三是認識和工作在不斷深化。例如,鋼鐵、煤炭去產能有序推進,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的去產能也在自覺推進,大家主動減量、優化存量、引導增量。
四是各方評價積極。中國供給側改革在國際上贏得了更多認同。不少國家都意識到持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局限,對結構性改革更加關注和重視。
重點領域加強攻堅
“制度性交易成本”往往是限制企業活力的重要約束,亦屬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范疇。據徐紹史介紹,截至2016年底,國務院部門的各類審批事項已經取消了620項左右,相應目標已提前完成。如今,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削減了90%,市場形成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比例已經超過97%。
對于接下來的“放管服”改革工作,徐紹史表示,我們不能夠再用手工作坊式的辦法來管理,而應該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實時的、大范圍的監管,更重要的是要把監管變成服務。
在外界較為關心的去產能方面,徐紹史則指出,今年去產能還會擴圍,“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會更重,壓力也會更大。
“我們正在編制2017年鋼鐵煤炭去產能的方案,春節之前這個方案就可以下來,科學確定任務目標。要進一步強化安全標準和落后產能的標準,抓住‘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加快退出關停。”徐紹史說,去產能的同時要守住4個底線:安全生產的底線、妥善安置職工的底線、依法依規和誠信履約的底線、保證穩定供給的底線。
綜合施策防范風險
在供給側改革任務中,去庫存與去杠桿相關措施往往因涉及債務鏈條及金融領域而容易產生風險。
徐紹史表示,盡管不同機構對中國杠桿率的測算有差異,但幾個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中國的總杠桿率在主要經濟體當中還是處于中等水平,并不明顯偏高。從數據來看,中國在250%左右,大體上跟美國相當,低于日本、西班牙、法國和英國。二是政府和居民的杠桿率在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最低的,政府的杠桿率大概只有40%,居民的杠桿率也是40%,中央政府也就16%,地方政府則稍微高一點。三是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偏高,政府債務相當一部分形成了優質資產。
與此同時,徐紹史也透露了2017年具體工作的取向。在去庫存方面,庫存要考慮到有1億人要進城,未來將把棚戶區改造的貨幣化安置和城鎮化過程中消除三四線城市的庫存結合起來。在去杠桿方面,要利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辦法綜合施策,建立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的長效機制,還要防止少量企業惡意逃廢債。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中國 經濟 企業 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