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新疆政協委員呼吁:對網絡語言應合理引導規范
從“給力”“神馬都是浮云”到“人艱不拆”“累覺不愛”,再到最近剛剛躥紅的“藍瘦香菇”……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語言的日新月異也以相當迅猛的速度在發展,在近日召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對此各有看法。
宋女士的女兒上初一,她現在和孩子交流得時不時用百度查一查,才能知道從女兒口中蹦出的網絡用語到底是個啥意思,《網絡語言大全》成為她經常訪問的網頁。她感慨地說,現在想和孩子無障礙交流必須得了解網絡用語的意思。女兒曾給她看過一個網上的搞笑請假條:“版主,偶發燒,灰常藍瘦,頭ft,339,請病假兩天。 ”這讓她琢磨了半天。
新疆政協委員衛利·巴拉提是新疆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對于網絡語言他首先給予了肯定。他告訴記者,網絡語言以其表達形象、幽默、詼諧的獨特魅力,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抹亮色,同時也以其應用廣泛、流行、時尚的獨特方式,成為承載文化傳播的另類表達。對于網絡語言要理解、要接受、要順其自然,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不可否認,諸如“洪荒之力”等網絡語言,對匯集成社會發展精神力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應該要警惕,一些不規范的、甚至是低俗的網絡語言,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不良影響。要在凈化中引導,確保網絡語言彰顯出清新向上的特質。
政協委員周明存說,使用網絡語言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學生,學生們在生活當中,適當運用網絡語言,相互交流、活躍氣氛并無什么不可。但是,如果把網絡語言作為主流語言,甚至向類似請假條這樣“正式文本”滲透,就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而網絡語言因其過于隨意和簡化,也缺少邏輯性,又被認知正在形成、極度張揚個性的青少年入了心入了腦,會導致其對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認同度降低。學校家庭要引導孩子們正確運用網絡語言。“就如同人的著裝,什么樣的環境穿什么樣的衣服。 ”周明存比喻道。他認為,教科書、政府公文、主流媒體使用網絡流行語就得格外謹慎,必須維護漢語的規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媒體更應該擔負起一些責任,多組織一些諸如聽寫漢字、成語比賽等節目,讓大眾更多了解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編輯:薛鑫
關鍵詞:新疆政協 政協委員 網絡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