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很黨派 很黨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扶貧是最大的政績
致公黨中央:堅決打贏教育扶貧攻堅戰建議打造教育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為扶貧政策精準落實提供依據、搭建平臺、建立窗口
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
讓所有貧困地區的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是億萬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辦好人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
2016年10月24日至28日,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嚴以新帶領致公黨中央調研組和致公黨四川省委會相關領導、專家,赴秦巴山區省級貧困縣廣安市武勝縣、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巴中市南江縣,對教育精準扶貧及素質教育整體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就如何彌補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差距,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等問題建言獻策。
重塑貧困家庭對教育的信仰
武勝縣是四川省“四大片區扶貧攻堅行動”之秦巴山區的省級貧困縣。在這里,當地政府以多種渠道和方式全力開展脫貧攻堅工程,其中,教育扶貧是重中之重。在“部省共建廣安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的契機下,武勝縣緊抓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目前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通過國家審核認定,并成為四川省藝術區域整體推進試點縣。
調研期間,調研組一行先后實地調研了武勝縣民族小學,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和致公黨上海市委會捐建項目———武勝縣中小學生科普活動中心、武勝縣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基地、武勝中學等學校,并與主管部門負責人和學校校長、老師座談。
多位老師在交流中不約而同地提到當地農村老百姓普遍存在的觀點,即“讀書無用論”。據他們了解,像武勝縣這樣的偏遠農村貧困地區,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觀念仍然比較落后。他們對后代的教育觀念短視,或趨于功利性,或放任不管,造成學生大面積輟學。很多“農民工二代”的人生軌跡就是過早輟學、打工、結婚生子、再打工,由此循環形成了貧困的代際傳遞。一些農戶讓孩子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回家務農,能上高中或職業高中的更是鳳毛麟角,加之原來農民的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導致大部分農村二代農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
對此,調研組表示,任何觀念的形成,都有其內在邏輯。“讀書無用論”并不是來自鄉村少年自身,而是來自鄉村環境。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鄉村百姓都篤信“知識改變命運”。但隨著上大學回報率降低,讀書價值觀在鄉村地區逐漸發生變化。以前,貧困縣辦好教育,有很高的升學率。學生考進大學,在城市落地生根,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后用收入來反哺農村家庭。但對于很多貧困家庭來說,即便孩子考進大學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很多家庭因為無法從教育投資中獲得回報所以就不再在子女的教育上投資,對于鄉村孩子來說,當通過讀書改變自身命運無望時,讀書也就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為此,調研組建議,農村鄉村教育和鄉村社會發展不能兩條腿走路。如果接受高等教育不能改變命運,就要引導貧困學生成為有知識、有技能的新型產業工人或職業農民,引導更多鄉村貧困孩子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可以選擇走出農村,或者選擇留在鄉村自主創業實現個人的發展。要想拔窮根,就要著力提升職業教育服務水平,加快培養貧困地區產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努力實現“輸出一人、脫貧一戶”。只有重視鄉村的建設,發揮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才能重塑貧困家庭對教育的信仰,徹底剔除“讀書無用論”的土壤。
補足教育失衡的“短板”
26日至28日,調研組開始在巴中南江縣的考察。調研組實地走訪了南江縣實驗小學、南江縣第四小學、南江縣第四中學以及南江縣光霧山鎮紅軍小學,這些學校注重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們從小接受藝術教育的做法得到了調研組的肯定。
率隊調研的嚴以新認為,南江縣中小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貧困地區學生的藝術教育,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這些地區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硬件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全社會也在持續關注學生們的藝術教育,提升他們的素質,共同實現我國的教育現代化。
肯定成績的同時,調研組就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提出建議。大家認為,縱觀各地教育失衡現象,其“短板”依然在農村。改善農村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是教育扶貧實現由“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重要跨越。對農村地區薄弱學校的改造,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調研前,致公黨中央教育委員會做了相關信息的查閱統計。其中,各級各類教育中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
———基礎教育。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地區發展差異大;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缺乏,產業對接水平較低,校校通尚未實現;
———高等教育。基礎設施、資源建設初具規模,但質量有限,應用水平有待提高。
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教育的不均衡以及區域內學校間的不均衡也較為嚴重。主要體現在:
———地區之間。東部地區的辦學條件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在校舍面積、圖書冊數、計算機數量、師資力量等差異較大;
———城鄉之間。我國目前擁有30多萬所中小學,這些學校相當一部分都在農村,它們在地理位置、學校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與城市學校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地方,政府對城市學校教育的政策傾斜使城市學校教育的發展擁有很多便利,而地處偏遠的農村能享受到的政策支持與便利則較少。
———縣域內學校之間。教學點與中心小學或者完小的辦學條件上,無論是學校的硬件建設還是教學、師資、課程開設以及政府重視程度等,村小、教學點等遠遠比不上定點完小或中心小學,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學校也無法與縣鎮學校比肩。
學校教育發展的不均衡,逐步導致教育質量差距的拉大,尤其是村小、教學點的農村師資力量較差。如教師老齡化、學歷低、培訓機會少、待遇低、課程開設單一、學科教師不齊全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質量的難以提升,使教育的不均衡現象加劇。這也導致了偏遠地區學校的生源流失嚴重,尤其是優質生源流失在高中階段尤為突出。而伴隨邊遠地區生源流失,還將間接導致城市學校擴大以及班級規模越來越大的現象。
補足“短板”,關鍵要找到用什么來“補”。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專職副主委肖劍書認為,加大資金投入仍然不可或缺。調研組建議,要加強農村學校建設力度,進一步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體制,在確保“兩免一補”投入的同時,建立農村學校安全保障機制,確保農村中小學校舍的維護、改造和建設所需經費在預算內安排;加大對農村教育特別是邊遠、貧困山區教育的投入;落實對邊遠、貧困山區津貼,保障學校正常運轉。同時,還要統一貧困地區農村小學(教學點)的辦學標準。這個標準不只是從以往的生均占地面積、教學場地設置等硬件來要求,更多的是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軟件”方面來衡量。
在“補”的同時,還要做到“精準”,這就要建立更為完善的教育、就業扶貧機制。調研組建議,對教育部門來說,可以采取建檔立卡等制度,做到對象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方式精準、考評精準、保障精準。致公黨中央教育委員會秘書長范承玲認為,當前,大數據應用原來越廣泛,教育扶貧也可以下大工夫建設教育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把好對象精準識別關,為各項扶貧政策的精準落實提供依據、搭建平臺、建立窗口。她建議,圍繞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將教育扶持政策精準對接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鎖定貧困人口,使貧困家庭的孩子無論在哪里接受義務教育都可享受“兩免一補”;在高中階段,在政策范圍允許之內,盡可能減免學雜費;在大學階段,完善貧困家庭大學生學費減免制度;職業教育給了貧困家庭的孩子更多機會、更多選擇,學生入學后,職業教育學校可以將貧困學生分類造冊,把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篩選出來,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幫助,幫助貧困學生順利畢業。這相當于將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幼兒園到上大學,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跟蹤,并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實現貧困信息、主要措施、任務進展、考核評估精準對接。
讓貧困地區教師“留得住”
鄉村教師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群體。對于貧困地區來說,擁有一支師資力量雄厚的教師隊伍看上去似乎遙不可及。
究其原因,大家認為,一是農村教師的“準入”起點水平低,一些農村教師本身就未經過正規的師范學習和培訓;其次,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差、待遇低,留不住優秀的、有能力的教師。優秀教師一般都會想盡辦法去鄉鎮或者縣城等條件好的地方任教。再次,農村教師隊伍老化現象較為普遍。在一些鄉鎮,教師工作常常負擔重,而且班額大、實行寄宿制,老師們每天超負荷工作,還要時時擔心學生出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調研組建議,貧困地區依然要繼續加大鄉村教師公招力度,嚴格按核定編制及時補足配齊鄉村教師,嚴禁有編不補,以此確保每個貧困村教學點公辦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鄉鎮義務教育學校補充音樂、體育、美術等緊缺教師,按照專業對口原則,對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可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將教師培訓經費預算單列,是保證農村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的必要條件,所以除了從公用經費中提取5趪以外,應將教師培訓實際所需經費納入縣(區)財政預算,專戶儲存,專款專用。進一步向國家爭取擴大中央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特設崗位計劃教師實施規模,增加招募數量。加大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力度。嚴格執行城鎮教師評聘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必須具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任教(支教)經歷的規定。積極鼓勵志愿者、城鎮退休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等到鄉村學校支教講學。
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致公黨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陳曉勇認為,提高貧困山區師資力量,一個有效的辦法是讓城市和農村的教師實現雙向良性互動,讓教師流動起來。對此,調研組建議,針對偏遠貧困地區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地市層面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比如考公辦教師,得有貧困地區執教經驗;安排縣城鎮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定期到農村學校任教,特別到偏遠貧困地區學校任教,幫助農村教師盡快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實現教育理念、教師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評價的全面轉變;教育部門可為特定地區定向招聘教師,先通過市級培訓,然后分配到各區縣的農村小學;讓教師流動起來,不僅要讓城里老師到農村去,還要讓農村老師到城里來學習和交流。改善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在評先晉級、福利待遇補貼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強師德教育,提高農村教師敬業愛崗的意識,提升師德師風建設整體水平,做到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責任留人。
讓留守兒童也有幸福童年
扶貧必扶智,素質教育的發展不僅關乎每一個貧困地區兒童的未來,更關系到國家脫貧攻堅戰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嚴以新在調研中指出,推進貧困地區素質教育發展,特別要關注偏遠山區教育發展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懷。只有全面做好對特殊地區和特殊群體的素質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他說,教育扶貧還要關愛留守兒童,這也是一個牽涉到學校、家庭、政府、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在考察的武勝縣、南江縣兩地的學校中,調研組特別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做了詢問。其實,在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現象并不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大多跟自己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有的親人也不在身邊,往往是貧困兒童和留守兒童雙重疊加。有的一群小孩一年只能見父母一次,在個別條件差的學校,三四個孩子擠在一張不足一米寬的床上。所以,留守兒童不僅需要物質扶貧,更需要精神上的溫暖。
調研組認為,應做好農村“留守學生”管理工作,對全托式寄宿管理制度進行大力探索,切實有效解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監管問題。在學校行政干部、教師和學生中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進行品行、生活和學習指導。此外,還要關注留守兒童偏執、孤僻、叛逆、早戀、網絡成癮等問題,這就需要學校安排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進行心理疏導。針對學校全托式寄宿管理、學生假期管理產生的費用,國家應予以專項補貼。在互動討論中,調研組表示,要動員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更加豐富的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讓每個農村“留守學生”都能得到關心愛護,讓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
治貧先治愚,治愚需重教。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脫貧是最大的政績。此行中,致公黨調研組形成共識———扎實推進教育扶貧,不僅事關貧困地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公平發展,更事關貧困地區與全國實現同步小康和后發趕超。只有通過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精準搭建資助體系、幫扶體系,落實制度、落實責任,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不讓一個貧困地區掉隊,全國各地眾多貧困家庭子女才能受益于教育扶貧政策,接受教育,提升自我,徹底掙脫貧困枷鎖,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致公黨 教育 農村 學校 教師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