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以幸福產業來引領發展體育產業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2日電 近期,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鼓勵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文件,為更好地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日前由人民政協報·健康周刊主辦、江蘇暢游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二屆體育智庫沙龍在北京舉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體育界專家、基層與會代表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建言獻策、暢所欲言,現摘要發表,與讀者分享。
蔣效愚:體育產業需規范引導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迎來飛速發展的春天,大量企業、金融機構加入到體育產業中來,體育產業規模發展迅速,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從之前的0.4%上升到2015年的0.8%,體育產業的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2015年第24屆冬奧會的成功申辦,讓冰雪體育產業的關注度得到了極大提升。
對于體育產業,希望政府能夠從宏觀上加強指導、引導和協調工作。首先,從宏觀上引導體育產業的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至于形成惡性競爭。我國產業發展一哄而上的現象比較常見,體育產業要未雨綢繆,加快制定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引導投資;盡快完善體育產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各部門、企業協調合作,形成合力促進體育產業落地。完善體育主管部門的深化改革,促進體育產業全產業鏈的科學發展。企業對于體育產業的投資要有長期規劃,要耐得住性子,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和浮躁心理。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只有潛下心來踏實做下去才能成功,如美國橄欖球超級碗大賽,決賽廣告每秒鐘價格超過100萬元人民幣,而這輝煌的背后是超級碗30多年的專業經營和堅持。企業家需要有這種定力,以工匠精神鉆研我們的體育產業,只有這樣體育產業才能獲得持續、穩定、充滿活力的發展。
(蔣效愚,十一屆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孫曉華:體育產業要多元化平衡發展
發展體育產業一方面是為了增強人民體質,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另一方面是拉動民眾的體育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需要有好的產業基礎、產業規模和產業效益。要補足短板發揮長板,促進體育產業各方面的均衡發展。要擴大體育產業的覆蓋面,增加體育品種和項目,如一些新興的馬術、游艇、汽車、摩托車等項目要積極引進。要完善服務,強化管理,為群眾提供優質舒心的體育健身體驗。要塑造中國體育產業品牌,加強與媒體的合作,促進體育服飾裝備、旅游、傳媒、影視等品牌的建設和傳播。
(孫曉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張景安:科技創新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
實現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新是重要的支撐和路徑。在去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建設創新強國,我國各地產業的創新發展進入快車道,創業創新氛圍濃厚。創新是實現產業升級發展的新途徑,在創新產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體育產業,也是各行業創新速度最快的之一。如可穿戴設備的高速發展,與我們的大健康產業密切相關,可以提醒人們什么時候該運動了、什么時候該喝水了、什么時候血壓升高了等,在可穿戴設備領域與增強健康相關的科技項目有很多可以做。健康需要科學,科學也要服務健康,這兩方面可做的內容都有很多。
要發展好大健康產業,需要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的關系,政府決定公平,市場決定效率;社會要服務好,做人要講誠信,這些方面都要解決好。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健康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年輕人地培養很重要。
(張景安,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
梁衡:建立科學標準化的體育產業體系
在文娛活動、醫療保健和體育等幸福產業中,體育是最弱的,而體育恰恰又是最根基的東西。這個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政府要思考如何把體育產業搞活,企業家要找到體育產業發展的模式。對于健身項目,我們需要制定一套科學量化的體系,比如現在我們的青少年體育教育的標準是什么,對于老年人的鍛煉標準又是什么。要擅于利用媒體宣傳,生產大家喜歡、注意力高的體育節目。我們有那么多體育項目,比如鑼鼓、龍舟等,能不能編一個奧運會以外的和幸福指數有關的項目總目錄,搞一個普查,做一個基礎工作,文藝界搞了文化遺產,我們體育界能不能搞一個類似的體育文化遺產目錄?
(梁衡,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
王瑞璞:生命要有長度更要有健康寬度
人們健康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預期壽命都在不斷提高。但只是壽命的延長而沒有質量保證也沒有意義。目前,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有3330萬是失能老人,他們的生命質量很差。另外,我國國民的生活飲食習慣不是很合理,要健康長壽、要發展,從國家層面上來講,要增加健康產業的投資,要將健康產業打造成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間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
(王瑞璞,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教授)
劉扶民:加強體育鍛煉強健青少年體質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體育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情況都比較好,但在力量、速度、心跳、握力等方面的指標并不理想,甚至有孩子出現長跑時倒地猝死的情況,這些都反映了我國青少年在身體素質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加強體育鍛煉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關鍵。
健康中國建設中,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方面,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青少年體育健康發展高度重視。體育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強健的體魄,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參與體育的過程相當于自己人生的奮斗過程,你需要為比賽做好準備、需要讀懂規則、需要尊重裁判、尊重對手。要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要克服體育訓練、比賽中的各種困難,培養堅強的意志,這些對于青少年完善人格的養成至關重要。
(劉扶民,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司長)
陳恩堂:投資體育產業需要把握好時機和方向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體育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在GDP中的占比達到2%~3%,而在中國這一比例才0.8%,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大機會。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建立起符合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體系,不斷優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只有做好這一條,我國的體育產業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發展壯大。同時,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要
把握好三要素:時機、力度和切入點。時機就是要看好某產業發展正處于什么階段,是上升、平穩還是下降。如中國的體育制造業占了全世界的60%多,一定是需要轉型升級的,這個時候投資一定要想好如何轉型,不然盲目進入就很難;所謂力度,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本,要根據自己的資本實力做好投資節奏,這個一定要把握好;而切入點就是要選好從事的行業類別,這個需要仔細衡量。
(陳恩堂,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
張明: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體育生態圈
我國體育產業幾十年來經歷了飛躍式發展,體育產業中服務業占比已經達到33%以上。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正在進一步升級發展,各省市目前在發展成立體育產業基金、建立體育產業基地、成立體育協會、建立體育智庫,多渠道、多角度發展體育產業。下一步需要著力考慮體育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問題。要以幸福產業的理念來發展體育產業,在去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幸福產業的理念,幸福產業初步界定包含的范圍是文、旅、康、養、體、教育培訓六方面,這六方面跟體育的發展都有最直接的關系,體育是健康中國的組成部分。下一步要通過幸福產業來引領發展體育產業,在幸福產業內部跟國計民生產生化學反應,挖掘體育產業價值鏈,發掘消費潛力,打造全產業鏈。體育自身是一個全產業鏈,本身是一個閉環,但對于與其它產業融合來看又是開放環,要建立一個以體育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
要打造優質的體育產業供給體系,提供高品質的體育產品和服務,目的在于解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滯后、體育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目前,國內體育產業的主要問題是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要推進“放管服”改革,支撐體育產業發展。“放”是解決好中央事權和地方事權問題;“管”是要建立包容而有效的審批監管方式,政策制定要有力度、精度和實度,投資者和企業要更好地執行產業政策;“服”是如何建立優質的供給服務體系。政府在降低企業制度成本的同時,要更好地發揮市場主體的規范作用。
(張明,國家發改委社會司社會發展處處長)
張棟:健康休閑產業要堅持創新驅動、市場主導
健康休閑產業是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一項重要支撐。發展體育休閑產業首先要堅持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市場主導就是需求主導、問題主導,而不是政府行政主導,群眾對于健康健身的需求就是我們最大的市場導向,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創新驅動是要用新的體育產品去替代舊的,積極引入新項目、新平臺、新賽事、新業態和新技術等。政府要優化職能,為體育健康休閑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健康休閑產業的發展關鍵要加強
群眾的參與度。國務院出臺的全民
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對各省市縣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實施規劃。全民健身必須大眾參與,健身要成為大眾習慣的生活方式,才會經常性參加。同時要有一套完善的體育產業模式,讓體育產業實現自身的價值,在一個良性發展的體系中實現多元化發展。
(張棟,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副巡視員)
劉彤:江蘇做好體育產業轉型升級輻射長三角
江蘇是體育競賽大省,每年全省舉辦全國以上的競賽活動250項以上。利用競賽平臺,江蘇體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顯現。通過大型賽事的舉辦,還促進了江蘇在長三角區域的優勢發展地位。
在新的形勢下,要找到適合發展要求的新思路,做好轉型。在賽事舉辦上要由政府為主體向社會為主體轉變,在內容和形式上要由觀賞性向群眾普遍參與性上轉變。要促進競賽活動多元化。基于江蘇經濟和區域優勢,推動長三角地區跨界競賽品牌的打造。
(劉彤,江蘇省體育局副局長)
吳曉林:垂釣文化交流促進產業高速發展
釣魚運動有助于頤養身心,是非常健康的一種戶外休閑運動,有利于人們親近自然、放松壓力,更好地去生活。對于體育產業也有很重要的帶動作用。它的外延很廣,涉及戶外、汽車、農家樂等。目前,喜歡釣魚的人群越來越多,釣魚人的最大需求就是釣出快樂,享受那份安靜怡然的運動休閑時光。我們籌劃設定了中國釣魚教練員一二三級認證體系,這得到了很多高等院校的支持,對于釣魚運動的推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國際垂釣文化交流可以促進釣魚產業“走出去”、引進來,帶動整個行業的高速發展。
(吳曉林,中國釣魚運動協會會員發展委員會主任)
有人說,體育是最完善的人格教育,我非常贊同這句話。無論從一個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還是推動體育產業來看,主要服務政治、社會和經濟三方面。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體育綜合服務機構的成長環境、生長空間得以改善和暴增,因為一切產業的高速發展,必定源于“人”的健康與活力,基于這樣的時代優勢,我和我的團隊緊緊圍繞著賽事運營、體育旅游、體育培訓、體育裝備和運動俱樂部五大功能進行業務模式的設計與運營,經過十年來的不斷努力,我們每年為50多萬會員提供各類體育服務,業績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實踐證明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暢游體育也因此獲得了江蘇省發改委、經信委、體育局的表彰與支持。
記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不久,我參加了斯邁夫體育產業大會,作為大會發言嘉賓,我首先向各位與會代表提出了一個問題:今天離開會場,誰能解決到會2000多位嘉賓個性化的訂場、訂票、約伴、裝備、洗浴等體育服務需求?
大家面面相覷。其實,到會嘉賓中并不缺少上述各類資源擁有者。但事實告訴我們,沒有人能滿足這些需求。
那么我們到底缺失了什么?就是缺失了落地的服務機構。
這就好比旅游產業中缺失了旅行社一樣,會讓我們的節假日、旅游高峰期的自助游變得艱難起來。我們知道,在體育服務行業中,人們下班后就是高峰期,高峰期一旦出現,系統就失靈了。
因此,我們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需要大量的、專業的、能夠高效運營并能夠運用科技手段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運動問題的時機來到了。
首先,我們面對的任何集體、家庭或個體,體育服務總是伴隨著年齡、性別、喜好、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一成不變的運動方式不符合市場規律和人們的健康需求,因此,我們設計和完成了不同類別的體育服務項目,為不同需求的人群進行服務,這樣才能夠充分釋放運動愛好者的運動及時性,我們做到了這點。
其次,我們分析了體育賽事運營的要素構成,目的是解決全國各地為賽而賽、自娛自樂的難點問題,為賽事活動提供賽前宣傳、賽中保障、賽后總結,最重要的是解決賽事過后的體育綜合服務問題,我們提出,賽事過后才是體育服務的開始,而不是結束這一理念,這樣才能為地方體育產業帶來強勁的后續發展動力。
便捷的交通在給旅游目的地帶來豐富客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半日游的困擾,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不是投資建設各地同質化嚴重、重資產回報率低下的設施,也不是簡單地將騎行、露營、帳篷作為體育旅游的亮點打造,而是通過海釣游釣、體育攝影、體育舞蹈等體育旅游內容和體育旅游賽事的引入,把參與者的晨練和夜間活動豐富起來,從而實現參與者一年四季去四次、一次活動住三天的體育旅游服務模式,我們開辟了東北雪鄉攝影、西北草原騎馬、漁山島海釣、西南房車生活等眾多線路和基地。
對于體育培訓項目,主要內容是體育知識教育和勵志教育,我們以體育公益進政府、社區、企業、銀行、學院、商會組織的上門服務為主導,從奧運知識講座到健康知識講座,全部采取免費的室內課教育,室外課是俱樂部活動,暢游體育公益服務進社區獲得了江蘇省、市、區各級組織的褒獎。此外,我們在進行體育基礎服務的同時,發現運動天才并加以扶持和培養,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驚喜。
體育裝備也不再是單純的產品銷售,而是圍繞著賽事運營、體育旅游、體育培訓、運動俱樂部而進行的配套服務。更多的裝備是暢游體育為運動愛好者配備的常規道具。
運動其實不簡單,做好體育服務更加不易。
只要我們把各種大小不同、地點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的體育服務企業組織起來,就能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體育投入一塊錢,就能為醫療省下幾塊錢,假如由于我們提供的運動健康服務能讓1億人每人省下1萬元,我們就能為社會積累和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企業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我們知道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運營模式的糾錯,讓我們這些年一路在摸索中前行,遇到過太多的艱難和困惑,不知多少次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是,每一次想放棄的時候,總是會在各方面的鼓勵下再次出發。現在,在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游局不斷出臺的政策指引下,做一名優秀的體育人,已經成為我們暢游體育人的終生夢想。
(作者系江蘇暢游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體育 產業 發展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