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黃委員保住了你的膽!”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孫萌萌)一位同行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段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的話:“其實很多病是不需要做手術的。我是搞肝膽外科的,像膽囊結石,70%都不用做手術,但是現在,醫生會說,你一定要做了,用腹腔鏡打兩個洞就可以了。實際上,切掉膽囊對病人是有很大影響的,切掉之后結腸癌的發病風險要高10倍。”
這位媒體朋友還附上了評論:“膽結石患者慶幸自己堅持沒切,攜一袋沙子過了10年日子,今天終于感到值了。這是今天上午我最大的收獲。”
我也是一名膽結石患者。黃委員所描述的場景,曾在我10年的求醫路上反復出現。有位醫生曾經這么跟我描述:“你現在不做(膽切除術),石頭大再得做,反正都是要做的。做了以后,你的膽囊沒有了,自然也就不會有炎癥、不會疼了。”
作為一個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肝膽外科專家,黃潔夫說,醫生只告訴患者“切了就好了”,卻沒告訴他們,術后炎癥轉移、消化不良甚至結腸癌的風險,都比不做手術要高出很多。這個例子,則驗證了他的一個觀點:目前我國的醫療行為中,存在大量的過度醫療、無效醫療。
“形成這種情況,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目前醫患關系緊張。一個好的外科醫生,一定是敢于承擔責任,敢于把1%的可能變成100%的可能。如果病人和醫生間缺乏信任,醫生首先就會想‘這個病人會不會告我’,他就不冒險了,病人就會喪失很多治療的機會,導致很多醫療行為是象征性的、是無效的;第二,我們的醫院,還是以創收為導向。”黃潔夫說。
今年兩會上,不少委員都關注到了醫療領域及過度醫療的話題。提得最多的解決方案就是增加醫療投入。然而黃潔夫坦言,政府加大投入能一定程度扭轉醫院的趨利機制。“但國家投再多錢,如果臨床醫生那里沒有合理的診療行為,還是解決不了老百姓看病就醫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陳紹軍提出,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衛生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強政府制度供給,加快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調整醫療定價體系等多管齊下,才能徹底根除“以械養醫”“過度醫療”等不良問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
看到那條朋友圈,朋友紛紛趕去點贊。還有人戲謔地對我說:“黃委員保住了你的膽!”慶幸自己還一直沒時間去做手術之余,我忍不住想,委員的提案盡快得到落實,能保住更多人的膽,那就好了。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政協委員 黃潔夫 膽結石 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