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用制度創新破除隱形障礙——代表委員談優化東北營商環境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題:用制度創新破除隱形障礙——代表委員談優化東北營商環境
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圍繞東北地區營商環境這一公眾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問題不回避:縱向改善明顯,橫向差距不小
對營商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東北三省直面問題不護短,坦承政府服務有待加強,投資營商和人才環境亟待改善,法治、制度、規則、信用意識還有待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市長姜有為說,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全面振興東北,解決好營商環境問題更為關鍵。
一些來自東北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回憶起曾經吃過的“苦頭”:有的政策雖然聞著香,卻吃不到嘴,形不成營養;在制定政策時,征求各利益相關方的意見不夠,接地氣不足;一些地方在招商中承諾的優惠政策兌現難,存在“新官”不理“舊賬”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康乃爾集團董事長宋治平說,現在東北的營商環境與過去相比好了很多,但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不小。
解題有辦法:用“負面清單”“多規合一”等制度創新破除隱形障礙
值得信賴的投資營商環境究竟有多重要?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說,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的“晴雨表”,它與土地、資本、科技創新等要素一樣,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部分來自東北企業的代表委員說,在政府簡政放權和監管高壓態勢下,近年來東北各地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一些更為隱蔽的“慢作為、輕擔當”的現象成為制約營商環境優化的新難題。少數政府部門在辦事效率和服務意識上欠缺,“只要自己不出毛病,辦事能拖則拖”。
東北一家企業要辦理“中央廚房”生產許可證,原來應由防疫、衛生和質監部門分別審批,由于機構合并且缺乏標準,加上對新業態認識不統一,企業多方協調溝通無果,又擔心輕易上馬違法違規,進退兩難;一家企業在東北按程序拍得一塊商住用地,卻無法按計劃開工建設,因為另一部門規劃圖上該地塊標注為公建用地,這種“規劃打架和信息孤島”現象,既讓企業無所適從,也讓部門頭疼。
針對這種“不辦合乎規定,辦了承擔風險”的隱形障礙,一些民營企業呼吁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與制度要能形成體系,避免“碎片化”,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和延續性。記者了解到,沈陽市已采取“多規合一”的新辦法,徹底解決“規劃打架”問題,在優化營商環境上細化措施、簡化流程、深化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說,要通過建立“負面清單”制度規范政府事權,避免因政策調整、機構改革等出現政府“放管服”銜接的“空檔期”,改多頭審批為集中統一審批,不僅更好服務各類市場主體,也從制度層面解決“慢作為、輕擔當”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法研究會副會長楊震等人建議,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消除營商環境中存在的隱形障礙和潛規則,以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搭建起“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
根本在治理:優化“發展環境”成為東北三省關注焦點
翻開2017年東北三省政府工作報告,優化“發展環境”成為高頻詞匯,折射出東北各級政府打造誠信政府、法治政府的決心和行動。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府副秘書長彭永林說,吉林省把深化“放管服”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設發展軟環境的先手棋,是全國第一個組建“放管服”實體機構的省份。去年5月,針對企業反映集中的稅費負擔問題,梳理出681個企業、178個問題,推出56項政策措施,為企業減負262.47億元。
哈爾濱市以優化發展環境、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推進大處室改革。通過政府“瘦身”,把市政府部門承擔行政審批職能的處室由172個減少到32個,分管審批工作的領導由97名減少到32名,縮短了辦事“走廊”,打通簡政放權最后一公里。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工商聯副主席陸標說,黑龍江省成立了全國首家省政府企業投訴辦理機構,已處理解決了一大批涉及政府部門違約失信、不當干預、“三指定”等違規違法問題,全面清理10068項行政法規,精簡至307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清零。
2016年底遼寧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確提出“不得禁止、限制外地企業經商;同一行政執法機關對同一企業的執法每年不得超過一次;對破壞營商環境、違反‘條例’情節嚴重的有關工作人員將給予引咎辭職、責令辭職、降職、免職、辭退或者解聘處理等”。
沈陽市進一步降低壟斷行業涉企服務收費,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燃氣部門將民用燃氣工程和維護費用從原來的每戶上限7000元降到4800元;市國稅部門開展“派單制”執法,完善“無風險不打擾,無派單不執法”工作模式,減少對企業的非正常干擾。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東北 代表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