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打破區域發展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3年來,京津冀三地調整優化城市布局,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成效顯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如何深化?還有哪些領域有待破局?這些都成為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產業項目落地生根,軌道上的京津冀加緊構建。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長王東峰說,2016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天津與北京簽署了建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未來科技城等一批承接平臺建設;與河北省簽署“1+4”合作協議,啟動實施對口幫扶工作。2017年,天津市將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協同合作,推進京濱、京唐鐵路等重點工程,加快津石高速等前期工作,加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海鐵聯運、海空聯運;設立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加快建設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推動一批大項目落地開工。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滄州市委書記楊慧說:“我們將繼續深入對接京津、服務京津,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快自身發展。”滄州目前與京津合作項目達1050個、總投資3355億元,中國一重、北京現代等一批項目已先后落地。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朝興表示,京津冀地區要加快推進面向行業產業發展的協同創新,以培育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重點,解決產業整體實力提升問題。目前,天津已規劃建設了武清、寶坻、北辰、東麗和濱海新區5個協同創新社區,已引進聚集來自北京的科技型企業1000多家。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府黨組成員劉玉順說,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在重視交通等“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破解政策協同、社會管理協同、服務協同、政務協同等“軟件”方面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石家莊市僑聯原主席胡翎建議,鼓勵京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通過掛職兼職、技術咨詢、周末工程師等方式,柔性支持河北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前不久,在河北燕郊居住的北京社保參保人員可在河北燕達醫院持社保卡直接結算。在全國人大代表、燕達集團董事長李懷看來,這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成果。實現京津冀醫療衛生一體化,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河北居民進京就醫壓力,還能緩解交通擁堵、社會治安等一系列問題。李懷代表建議,下一步在燕郊、大廠等地可以建設醫養結合的示范基地,既能服務三地居民,更有利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從基礎設施到政策支撐、從人才戰略到醫保養老、從產業調整到霧霾治理……多位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希望京津冀的系統發展能夠從交通、產業等領域擴展到環保、醫療、旅游等多個領域,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樣本。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宗國英表示,天津自貿區將進一步完善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機制,推動京津冀制度創新經驗共享共用。推出第二批在天津市范圍內可復制推廣的創新經驗,促進本地區轉型發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京津冀 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