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現場是革命文物的靈魂!”
——文藝界委員呼吁科學保護歷史文化古跡
“去年中宣部下文要調查革命文物標語。10年前,我們發現的紅色標語有幾十條、上百條,去年到處找遍也只有3條。革命文物保護刻不容緩!”在文藝界委員3月6日的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文物局局長詹祥生開章明義。
“現在各地都很重視對革命文化的遺址、遺物的收集保存,但是在搶救式保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搶救式損壞’。”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緊跟著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去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發動各個專業的師生“重走長征路”,為老紅軍塑像、畫像,也包括測繪一些曾經的歷史革命遺址。范迪安發現,過去經濟困難時,當地政府對革命舊址多是采取樸素且較為整體、成片的保護方式,盡量維持原樣。現在有些地方經濟條件好了,享受著立項撥款,卻在保護的過程中非常不尊重遺址的歷史現場感。“當年紅軍渡過于都河開始長征路,在尋找長征第一渡口時,旁邊是一個很大的紀念館,同時在擴展修建紀念廣場。找來找去找不到渡口,后來發現廣場留了一個三到四米寬的缺口,看上去就像施工沒有結束的地方,當地人告訴我這就是曾經的渡口。”眼前所見令范迪安委員深感痛心,沿河堤的渡口生態完全被水泥和欄桿遮擋覆蓋,在僅剩的幾塊沒有填滿的河邊地,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當年“千軍萬馬江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的情景。
“原本的文物生態被貼金、鑲金,歷史感蕩然無存。”在他看來,凡是有原址、有原汁原味、有歷史現場的這些遺址,應該采取科學的、有意識的保護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興建、重建。
“去年到三軍會師地甘肅會寧,最初看見‘會師城’的大城門還很興奮,可放眼望去,城外的老房子70%已被拆掉,要建會師公園。曾經的那些老房子也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結果卻拆得只剩下城樓立在水泥地上。”如何能夠感動探訪者,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范迪安委員坦言,很多生動的歷史現場硬是活生生地變成了博物館玻璃柜里的物品,那么多有現場的文物、文化遺址,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大地是基座,現場才是它的靈魂、才留有歷史的印記。動輒用大量鋼筋水泥建紀念公園、廣場,這股風應該壓下來。”
“革命文物保護刻不容緩!”這是幾位委員的共識。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文藝界委員 歷史文化古跡 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