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農工黨馬春彪:實施社區養老服務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四同步”建設
中國已提前進入老齡社會,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乃民之所想、所需、所盼。“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業態,適應了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新需求。由于我國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經濟狀況等原因,就近就便的居家養老和社區公寓式養老,仍是中小城市的主流形式。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推進規范的經濟型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早在三五年前就形成了上至黨中央,下至各級黨委政府、專家學者乃至平頭百姓的廣泛共識。
2015年國辦印發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就此,“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作為基本模式納入各級政府改革與重點工作的范疇。隨后,發改委、規劃、土地、衛生計生與民政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規范,為醫養結合老年服務機構建設提供了政策基礎。但是,“醫養結合”機構建設進度仍較緩慢,特別是基層群眾廣泛需求的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對接渠道尚需暢通,各項相關政策、制度、措施還需更加明確的“落地”。其中,實施社區養老與衛生服務機構 “四同” 建設,應該是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養老服務和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現狀
我國傳統的養老服務機構類型主要有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等,以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大都以老年公寓為主。近年各地新建的具有相當規模的老年公寓專業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醫養結合式養老機構陸續開辦,但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醫療養老消費需求特別是普通百姓需求。一些省市只在較大城市開辦了少數大型醫養結合體,進入門檻較高,而且許多建在了主城區幾十公里之外,無法滿足入住老人子女親屬隨時探望的基本需求,很難吸引廣大普通百姓入住。而在市縣級城市純粹意義上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基本沒有開辦。
由于許多遠離城市社區的郊外休閑度假式“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不能適應絕大多數普通家庭需求,“社區養老”、“居家養老”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歡迎。而遍布全國各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理應承擔起社區醫養結合的“重任”。
目前一些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多數醫療服務人員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利用,醫療服務沒有到位,還存在各級政府提供的項目經費使用錯位等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都是公立性醫療機構,難免滋生傳統的“體制內”管理弊端。一些機構服務觀念滯后,缺乏相應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一些工作人員比較閑散,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方財政對社區衛生和養老資金投入不足,缺乏融合性的醫養結合政策指導,也沒有融合性的醫養機構規劃或具體方案;地方政府審批部門沒有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一站式服務”審批機制。
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融合切實可行優勢明顯
按照國家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城市社區必設機構,擁有社區居民健康服務基本功能和人員、設備基礎。社區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兩者關系密切,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網底”,有功能融合的科學基礎,此類機構融合共建,可節省土地資源和建設投資,有效整合人力、設備、技術資源。
一個機構、兩種功能、雙項服務,以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為前提,可以做到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分級診療、入戶醫療、計免預防保健、中醫理療、慢病管理、殘疾人康復、社區養老、日間照料、家庭醫生管理一體化一條龍服務,只要建筑分區符合衛生學要求,完全可以解決健康人與慢性病及康復保健群體間的交叉感染問題。
依據現行政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有效實行三醫(醫保、醫藥、醫療)聯動,減輕養老人員的經濟負擔,適應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力。
按國家有關部門建設標準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在本社區居民15分鐘生活圈內,老人入住社區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于一體的“醫養結合”綜合機構,方便親人探望,可最大限度地滿足入住老年人及其親屬子女的精神、心理需求。
社區養老服務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四同步” 建設“醫養結合體”
引進有實力的并愿投資興辦此類項目的民營企業或其他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并管理社區“醫養結合體”,做到“四同步”:同步調研立項、規劃設計;同區域(或同地塊一體化)設置;同期施工建設;同時無縫對接投入使用。
兩項社區健康服務功能緊密合作相融形成的“醫養綜合體”,根據社區服務人群數量,建筑用房一般應在3000——4000平方米之間,醫療衛生服務用房與養老養護用房合理兼用,設老年人綠色通道。
可設一套機構,同時發揮兩種功能;也可設兩套機構,由一個主管部門統籌協調,緊密融合,發揮兩種功能。醫護人員兼用,工作與管理有分有合,完善制度,分工明確,職能上相互支撐,服務上便捷高效。
關鍵在于打通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養老服務相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在今年2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說,現在群眾對社會領域的需求越來越強勁。但問題是,政府對社會領域投資一方面管得太多太嚴,另一方面一些該管的又沒管到位。總理說:“我在基層聽到有人反映,要辦一個醫養結合的機構,幾個部門的審批是‘雞生蛋、蛋生雞’,投資者跑了幾年,就是批不下來!我們必須要破解這個頑癥,說到就要做到!”他要求:“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社會領域。”
總理的講話,一針見血,直指問題要害。實現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養老服務相融合,人民群眾有需求、上面精神有要求、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從事醫藥健康產業的企業有投資欲求,滿足“三求”的關鍵在于如何打通相關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醫養結合”倡導已經三年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卻沒有及時跟進出臺,致使“醫養結合”建設項目無法順暢落地。比如,一家綜合性民營醫院計劃投資10億元在本市建設全域醫療養老機構,形成“醫療養老綜合體”,在項目審批第一關就遇到政策障礙:按項目用地性質規劃要求,只有“醫療用地”、“養老用地”,而沒有“醫療養老用地”這一項。這樣一來,地方政府在提供此類項目土地、立項規劃時如何審批?
其次,“醫養綜合體”建成之后,究竟由衛計部門主管還是由民政部門主管?“醫”與“養”享受優惠政策的邊界如何劃分?怎樣確定醫保費用報銷范圍?如何在投融資、土地供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以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第三,吸引民營企業投資、注資建設和參與管理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后,如何在體制、機制上劃清管理界限?如何加強監管,確保社區衛生公共服務均等化專項資金專項使用?如何做到“公立”“民營”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提高兩個效益,促其科學可持續發展?
上述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以促使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細化。(馬春彪,吉林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四平市委會副主委、吉林省神農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農工黨 馬春彪 社區 服務 養老 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