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鄉村醫生有保障,健康鄉村才有希望
2017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提出《關于對村衛生室投入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溫建民提出《關于建立鄉村醫生退休養老制度,筑牢三級醫療衛生網底》的提案,全國人大代表姚曉英提交了《關于將鄉村醫生統一納入社會保障的建議》……保障鄉村醫生權益以促進鄉村醫療的發展,成為兩會上一股不容忽視的聲音。(3月22日 《京華時報》)
他們是最底層鄉村群眾健康的“保護神”,但勞累一輩子卻為老來生計發愁,他們有的頭頂“最美鄉村醫生”光環,有的也確實因醫技不佳致人傷殘甚至死亡。當建設縱向到底的健康醫療保障體系是健康中國莊嚴承諾時,那些鄉村醫生在健康鄉村中的守護神角色不應該被忘記。
與那些在編的醫生相比,這些鄉村醫生數量龐大,但卻未能納入財政保障編制,他們只能靠單一的醫療收入維持生計,如果再遇到醫療糾紛、醫療事故,更是入不敷出、傾家蕩產。在一些鄉村醫生看來,從事鄉村醫生,是年老、無其他技能的“被迫”選項,這無疑削減了鄉村醫生本應有的價值。
針對老鄉村醫生的呼聲,也是建設有保障的鄉村醫療體系所需,目前,一些省份已經著手為具有一定醫齡的鄉村醫生提供最低生活補助,但有的地方還處在只聽政策腳步響,卻始終不見真金白銀補助的落實,即便有的省份已經落實補助,有的補助也少的可憐,這讓不少鄉村醫生(赤腳醫生)有些焦慮。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赤腳醫生已進入古稀之年、耄耋之年,對鄉村醫生的補助再延遲,可能會使不少老鄉村醫生無法享受到應獲得的尊重,也可能讓這些老村醫帶著貧病和失望離開。
曾經為中國鄉村教育做出巨大的貢獻的代課教師,絕大多數已經入編,而鄉村醫生卻仍然徘徊在生活無保障的邊緣。近年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多次提出保障鄉村醫生的建議,呼吁應該為那些貢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此才能給老村醫們以慰藉,讓新村醫們看到希望,收獲動力。
其實,早在1981年,國家出臺的《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合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報告(國發〔1981〕24號)》(以下簡稱“1981年24號”文件)中指出,赤腳醫生與民辦教師應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但這份文件在不少地區并未能得到徹底落實。除了一些地方財政資金緊張之外,更多的還是對鄉村醫療健康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所致。而這個被鄉村醫生被奉為上方寶劍的文件,也已于2016年失效,讓鄉村醫生本來引之為爭取權利的根據最終喪失。
村醫生是醫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面臨著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困擾,建設相對穩定的鄉村醫生隊伍,應該建立完善覆蓋鄉村醫生的醫學知識培訓和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建設,讓鄉村醫生醫術不斷提升,能有力抵抗執業風險。對于鄉村醫生來說,不但要讓他們看到詩和遠方的田野,更應首先讓他們獲得最基本的穩定感、歸屬感。在醫療制度改革時,同樣應該適度考慮鄉村醫生利益,使鄉村醫生執業有技能,生活有保障,養老無顧慮。
部分老村醫的坎坷命運,已經直接影響著青壯年村醫接棒鄉村醫生隊伍的熱情。加之人們對金錢的熱衷,更加劇了鄉村醫生隊伍的流失。一些青壯年鄉村醫生或改行,或打工,或兼職,鄉村醫生隊伍將難以維繼,健康鄉村就失去了最基層也最及時的健康鏈條。鄉村醫生流失事實必須引起重視。在全面建設縱向到底的醫療保障體系時,一旦鄉村醫生的基礎發生松動,健康鄉村也就隨時面臨無醫可治的窘境。
盡管城市化的不斷強化,但在相當長時間內,農村人口占比依然維持著較大比重,而廣大鄉村群眾的健康,也有賴于更多數量可觀、醫技精湛、醫德優良的鄉村醫生隊伍。給老一輩鄉村醫生一個體面的老年生活,不是國家的犒賞,而是對鄉村醫生應獲得的認同與尊重,更是建設富有活力的健康鄉村、健康中國的必須。這需要通過制度設計,完成對鄉村醫生的兜底保障,完善制度使鄉村醫生執業更安全、收入有保障、風險可防范。如此,健康鄉村才有希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鄉村 醫生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