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民主黨派關注水環境治理:打一場全方位治水硬仗
水,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載體。從古至今,水資源不僅孕育了人類文明,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是個水資源豐富的大國,江河湖泊眾多,水系發達。據有關資料統計,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45203條,總長度達150.85萬公里;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個,湖泊水面總面積7.80萬平方公里。這些散落在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無疑,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綠色財富。
就中國國情來講,隨著中國逐漸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時期,人口數量以及經濟速度迅速增長,而不可持續的水資源則出現明顯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以及嚴重污染等新情況。尤其是一些主要河流的消失,更是為人類生存環境敲響了警鐘。保護中華水資源,已經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各民主黨派中央將目光紛紛投向這場與“水”有關的全局性治理中。結合當前的國情、民情,從制度管理、技術手段、立法監督等方面提出翔實建議,以黨派智慧開展一場全方位的治水硬仗。
推進“河長制”長效化工作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河長,這個名詞逐漸被公眾熟知。
“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每條河流都要有河長。河長是河流保護與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其主要職責是督促下一級河長和相關部門完成河流生態保護任務,協調解決河流保護與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在致公黨中央看來,《意見》的出臺,使得“河長制”這項地方創新制度推廣到全國各地使用,并提高到完善水治理體系、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的戰略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水環境行政管理權力的集中統一,解決了水治理過程中統管部門統而不統、分管部門分而不動的難題,成效是十分顯著的。
不過,作為一項新推出的制度,“河長制”尚處于探索完善階段。“從地方實踐來看,目前擔任河長的包括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領導,職務不同導致所能支配、調動的資源能力不同,導致具體職能部門和下級河長執行河長決策意圖的效率不同,甚至有可能出現河長同具體部門目標函數的背離。”此外,致公黨還發現,目前“河長制”問責機制還沒有解決“怎么考、誰來考、責任如何追究”三大要點。
為此,致公黨中央建議,要進一步優化黨政領導資源同河道治理的配置。“明確擔任河長的領導范圍,河長任用應從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中安排,人大、政協以及同治水契合度不高的職能部門領導可作為‘河長制’的監督、考評者角色參與治水工作。還要重視河道治理難度和河長資源協調能力的匹配,明確重要領導擔當問題河、難題河的河長,以此推動重點問題的解決。”
在健全考核指標體系方面,致公黨中央建議,應在考核機構設置、制度建設、信息溝通、群眾意見辦理等基礎上,著重健全符合水資源防治內在科學規律的水質指標體系、污染物排放控制體系,使對“河長制”的考核更體現工作實效。“要推進考核主體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在行政體系內部建議采取上級環保部門考核下級地方,同級人大、政協監督河長水環境責任執行情況的考評方式,在外部采取市場或專業機構評估水環境改善情況、社會公眾評議水環境社會滿意度等方式對河長進行考評。”致公黨中央認為,要細化各級河長履行環境責任、對賬績效考核的制度規章,明確擔任河長的黨政領導和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責任分解,明確獎懲制度實施的政策依據,以此來完善考評機制。
“建議適度追求法律和程序制度構建。利用法律形式更加清晰地界定和明確河長以及相關各類河流治理主體的權利與責任之間的關系,強化決策和行為的理由說明義務。同時,建立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采取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社企主演的方式,構建政社企共建河道管理責任制。”致公黨中央進一步建議,推進“河長制”辦公機構社會化,在保留從政府職能部門內部抽調人員的基礎上,嘗試人力資源獲取渠道的多元化,探索從象征式參與逐步過渡到“民眾權力”的參與,借助公益環保類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發揮其組織化程度較高,專業性、執行力較強的優勢,從而彌補公民個體參與的不足。
開展污水治理技術攻關
治水先治污。健康的水環境,不僅涉及百姓飲用水的安全問題,還是良好城市環境的必備要素。如何保障城市用水環境的衛生水準,各民主黨派認為,治理污水的技術手段也應得到提高。
近年來,雖然我國水污染治理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民盟中央在《推進水污染防治裝備產業發展》提案中建議,加強水污染防治裝備產品等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強調自主創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完善技術標準,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產品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水污染治理裝備及產品行業檢測中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設立環境保護創投基金,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本信貸支持力度等。此外,還可以加快發展環境大數據等環境信息產業,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
民盟中央還提出開展技術攻關,加強治水監測力度。在《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監督》的提案中,民盟中央建議要建立國家級遙感監測管理機制。“在提高監測頻度方面,針對36個重點城市開展每季度一次監測,其他地級以上城市每年一次監測;在提高監測精度方面,建議投入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充分考慮城市黑臭水體的形態特征、季節特征、空間特征、溫度特征、黑臭來源和周邊環境等,科學合理地采集黑臭水體樣本,結合已上報信息,著力提高城市黑臭水體遙感監測精度,減少城市相關管理部門核查的工作量;在提高監測內涵方面,建議根據監測成果,輔助判斷黑臭水體的成因,如攔流壩建設等導致水流不暢、河段水淺底泥外露導致漂浮物粘連、沿岸環境差導致黑臭形成等,對黑臭水體上游及流經區域的工業、農業及居民聚集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全生命周期監測黑臭水體整治重點工程建設情況,掌握工程進度。整合多種監測成果,制作專題圖,形成評估報告。”
農工黨中央在調研中找到了城鎮污水的成因及危害。“污水污泥是城鎮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淀物質,既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有機質及豐富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又有超標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等。如果不對污泥進行妥善處理,從節能減排角度上講,污水處理只進行了1/3-1/2的工作,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農工黨中央指出,當前我國污水污泥處置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污泥產量大、無害化處置率低、資源化水平不高;關鍵共性技術及裝備需突破,產業鏈集成水平有待提高;部門協同處置困難,配套政策亟須完善;現有污泥處置方式環境問題突出,項目運營存在“鄰避效應”等等。為此,農工黨中央建議,首先要加快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攻關。綠色、循環、低碳是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方向。“其次,制定切實可行的污泥處理處置規劃和路線。各地在制定污泥處理處置規劃時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確保規劃的切實可行;在確定污泥處理處置路線時,要避免單一,以防被動,例如對于泥質好的地方,污泥可優先土地利用,對于泥質差且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污泥可優先焚燒。此外,還要做好政策、管理跟進,打通污泥產業鏈。建議政府通過制定標準、提高污水處理費、實施財政補貼、加大沼氣發電的稅收優惠等獎罰分明的措施,促進污泥處理處置走上良性循環之路。”農工黨中央表示,對于污泥處理處置項目上存在的“鄰避效應”,政府部門要建立鄰避項目的科學合理選址機制,堅持信息透明化,消除信息不對稱,構建公平、互惠、可持續的復合型補償機制,完善政府與社會的共同監管制度。
九三學社中央則提出,在飲水工程這個關系全民健康的民生問題。“盡可能地將品質好的深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一些地區抽取深層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與工業生產,應對各種水源實施分類,農業灌溉應采用地表水,優水優用,在有條件的地區,采用雙路供水,將普通生活用水與飲用用水分為兩個供水管道系統。”九三學社中央建議,要對地下水改地表水工程進行核查,對于改造后水質明顯不如改造之前的工程,應該立刻叫停,并且恢復原來的供水系統。
重視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我國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和破壞———近海資源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惡化、濱海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一系列的生態退化問題嚴重。民革中央在今年兩會上呼吁,要加強海洋生態修復立法。
民革中央指出,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啟動了海洋生態修復工作,但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導致海洋生態修復的進程和效果不盡如人意。由于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海洋生態修復沒有很好的約束規范和監管措施,修復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海洋生態修復立法工作滯后,現行關于海洋生態修復的規定散布于各單行法中,較為零散、不成體系。
在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民革中央建議,要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修復立法,維持海洋生態修復的合理秩序,確保我國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海洋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海洋生態修復立法盡快列入立法計劃。按照立法程序,可由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牽頭,組織海洋、國土、交通、財政、漁政等政府相關部門力量,并廣邀民主黨派、高校、相關研究團體等各界專家精英及民眾代表參與,成立專門的海洋生態修復法規起草委員會,負責相關立法工作。”
民革中央指出,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海洋生態修復立法體系。我國海岸線綿長,生態環境復雜,生態環境修復方式和手段不同,各地對于生態修復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制定《海洋生態修復法》時,需分析我國現有法律中涉及的海洋生態修復的規定,減少法律條款間的交叉重復,協調好現有生態修復的法律法規、規定與《海洋生態修復法》的關系。
海洋生態修復是一項公益性事業,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公眾既是海洋生態修復的相關者、受益者,更應成為海洋生態修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所以,海洋生態修復立法必須遵循公開透明、公眾參與、公信運作的原則,明確個人在海洋生態修復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參與范圍及責任等,建立健全決策前的征求意見機制、決策中的群眾參與機制、決策后的監督運行機制,保障公眾在生態恢復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九三學社中央建議,優化調整國家海洋空間規劃框架應該建立三級海洋空間規劃體系。“從國家層面,以地市管轄海域為基本規劃單元,確定海洋主體功能區空間格局,并作為指導省市海洋功能區劃的規劃依據;省市層面,依據國家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海域自然及社會經濟發展屬性,編制省市海洋功能區劃;縣區層面,結合地方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編制地方海域使用規劃,對省市層面海洋功能區劃中本地管轄的海域利用進行時空發展安排。”通過這種細致化的分級調整,對海洋生態保護起到精細化管理,也可以適應新形勢下我國海洋空間規劃管理的需要。
■記者隨筆
作為萬物之源,無論是在生態資源領域,還是在生產生活領域,水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海洋,江河,湖泊,濕地……它們存在,為人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如今,人類發展已形成的一個共識是:不管出于何種目的,社會文明進步的方式都不能以資源的損耗為代價!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與天地和諧相處。這樣的境界和智慧,應該作為人類生存、生活、發展中不斷學習的精髓,也應該成為社會治理過程中遵循的精神指南。在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各民主黨派中央放眼全局,不遺余力為“治水”凝聚智慧,試想,這場關乎全國性的治水行動,又何嘗不是從水的智慧中汲取到的精髓呢?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主黨派 水環境 海洋 生態 修復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