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國內首個帕金森病大眾調研報告發布
九成受訪者不了解帕金森病 七成沒聽說過帕金森病
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 李木元)2017年是世界帕金森病被發現200年,是中國帕金森病診療40年,但是大眾對帕金森病的了解程度依然非常低。3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擁抱郁金香”系列健康行動正式啟動儀式上發布的國內首次帕金森病大眾調研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不了解帕金森病,甚至有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壓根沒聽說過帕金森病,僅有10%能大致羅列出帕金森病的起病癥狀和特點。
啟動儀式現場
此次調研由美敦力發起,歷時半年,覆蓋了超過6000名的大眾受訪者和超過500名的非神經內外科專業的臨床醫師。調研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不了解帕金森病,其中,40%認為帕金森病完全是遺傳性疾病,還有30%和10%認為該病是致命性疾病、可以被根治。另外,有超過93%的人完全不知道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療手段,超過60%的非神經內外科醫師對疾病及腦起搏器外科手術療法不了解。
與此同時,在同期進行的街頭隨機調研也顯示,83%的受訪者認為世界知名物理學家霍金罹患的正是帕金森病,而非漸凍癥(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
基于此調研結果,為了更好地造福帕金森病患,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及運動功能障礙學組聯合美敦力發起“擁抱郁金香”項目,將在專業神經內外科醫生培訓、患者疾病科普教育、大眾疾病知識科普傳播等領域進行持續投入。
據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組長陳海波教授介紹,“擁抱郁金香”項目計劃5年內在全國各地開展超過500場患者疾病科普教育,五年內累計培訓超過5000人次神經內外科專業醫師;以及每年持續進行疾病及治療手段科普活動,致力于提高大眾對帕金森病的認知度,提高帕金森病專業醫師的診療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長程的疾病管理方案。
手抖、震顫、僵直、行動遲緩,警惕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由于大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從而引起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性減少而導致。多見于中老年人,年齡越大,患病的風險越高。全球大概有1000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有300萬患者在中國,而且發病有低齡化趨勢。
研究認為,帕金森病與遺傳、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有關。但具體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所以,帕金森病一般來說是不能預防的。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老年神經科主任王振福教授介紹,帕金森病一般有“四大”運動癥狀,包括手抖、震顫、肢體和軀體僵直、行動遲緩。字越寫越小的“小寫癥”、“面具臉”也是其主要癥狀表現之一。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就要高度警惕帕金森病來襲。
此外,帕金森病患者還有一些非運動癥狀,比如語言障礙,記憶力減退等等。部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會與老年癡呆合并。
王振福說,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一般不影響壽命。隨著現在治療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病人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是可以維持比較好的生活質量。但是,若沒能得到及時和合理的治療,很容易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殘,最后出現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并發癥。
腦深部電刺激點燃帕金森病人新希望
截至目前,帕金森病依然沒有根治方法。不過,王振福表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病情意義重大。通過采取內科藥物、外科手術及其他輔助康復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可以大大緩解癥狀,讓患者能夠獨立生活,且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
遺憾的是,目前只有40%的帕金森患者在出現癥狀后到醫院治療。即便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只有一般患者選擇吃藥治療。
而腦深部電刺激可以有效治療帕金森病,也就是給患者植入腦起搏器。該技術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微電極發射電脈沖刺激腦內核團,進而達到控制患者癥狀的目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之一。這種技術在歐美各國已經相當成熟。研究已證明其療效顯著,手術后大多數患者的服藥量可明顯減少,且活動能力顯著提高。在過去近十年間,該技術在國內的發展也逐漸成熟,其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認。目前,腦起搏器已成為帕金森病的首選外科療法。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介紹,腦起搏器可以明顯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所產生的動作遲緩、肌肉僵直及震顫的癥狀,也可明顯降低服用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
不過,胡永生表示,并非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適合植入腦起搏器。該手術一般只適合原發性帕金森病,而且對左旋多巴胺有良好的反應。另外,也不是得了該病就適合該手術。一般病情進展到四五年,伴隨藥物療效的明顯下降、藥物副作用增大、或有嚴重的異動癥狀出現時,是進行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帕金森的最佳時機。
編輯:趙彥
關鍵詞:帕金森 擁抱郁金香 帕金森病 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