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農工黨成都市委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建議
現在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這個階段的工作對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至關重要。對于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的建議如下:
首先,要繼續深化現有扶貧政策,堅決執行習總書記扶貧開發思想和四川脫貧戰略,從貧困人口數量上看,2012年全省貧困人口750萬,而到了2016年底,貧困人口剩下270萬左右,說明這五年來的努力是很有效果的,方向是正確的,政策是對口的,所以要在繼續保持原有政策和措施上加碼加勁,政策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深一步,要拿出繡花的精神勁頭來打扶貧攻堅這場硬仗。
其次,要精準識別扶貧對象,通過嚴格、有效、合規的方式方法把真正貧困的人、戶、村、縣識別出來、扶起來,把濫竽充數的踢出去。比如宜賓的“比選”識別貧困對象的方法就很好(根據國家公布的扶貧標準,村民先填申請表,首先由村民小組召開戶主會進行比選,再由村“兩委”召開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比選,并張榜公示;根據公示意見,再次召開村、社兩級干部和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比選,并再次公示;如無異議,根據村內貧困農戶指標數量,把收入低但有勞動能力的確定為貧困農戶)。要大力推廣類似的識別方式,根據“金標準”,公開公正公平的確定貧困對象。要及時更新扶貧對象花名冊,跟蹤問效,看貧困人口是否真貧困,脫貧了就要及時標記,未納入的要及時納入,保持扶貧對象池時刻精準無誤。對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堅決杜絕虛報、瞞報、漏報,吃人情、打招呼的違紀違規行為,讓精準扶貧實實在在為群眾服務。
再次,對于易地扶貧搬遷的農民,要做好搬遷后心理安撫和解決收入來源問題,這些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農民,祖祖輩輩在貧困地區生活,對這里很有感情,一旦搬遷后,短期內心理無法承受,精神空虛。農民失地后,無固定收入來源,政府要幫助失地農民解決收入來源問題,幫助失地農民不返貧。同時,也要幫助易地搬遷農民解決子女入學、就醫問題,為他們提供公平的教育、就醫資源。
第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產業扶貧,大力扶持當地優勢產業,做強做大特色產業,放大示范帶動效應。貧困地區群眾大多知識水平有限,對國家政策不了解,對干部講解持懷疑態度,心里難以輕易接受扶貧政策,要讓當地的一些人先動起來,先脫貧,嘗到脫貧帶來的甜頭,其他人才會跟著政策干,踏踏實實的走脫貧的新路子。同時不能滿足于小家小戶的脫貧效果,脫貧的人(戶)就想一根根手指,要充分發揮貧困人口身邊的脫貧人力量,把他們凝聚起來,握起手指攢起拳頭,擰成一股繩,形成特色產業體系,走出一條長長久久的致富道路。
第五,要加大對援藏干部的關心支持力度,扶貧效果明顯的干部要給予政策、資金、人員等各方面的支持,讓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實干,對于表現優秀的干部要適當給予職位、待遇上的傾斜。但是,要進一步落實職位提高而崗位不變的原則,不能輕易換帥,否則容易前功盡棄。很多援藏干部到達扶貧地區后,身體吃不消,語言摸不透,習俗民情都不熟悉,有時候家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所以扶貧的同時也要幫助援藏干部解決個人、家庭等困難,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對于不稱職的援藏干部,要堅決的撤換下來,不能給這些扶貧效果不佳的干部留面子,多寬容他們一分,群眾的貧困帽子就可能晚幾年摘掉,國家的扶貧大局就會受到影響。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農工黨 成都市 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