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清明柳

2017年04月07日 09:41 | 作者:盧恩俊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古時的清明,也稱柳節,是日不光有淚雨打濕了的“杏花村”,更多的是柳梢上系著的歡樂情。

九州無事樂耕耘 徐悲鴻/繪

游春賞柳。透過唐代羊士諤的“別館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經上巳,細雨帶清明”,可感受到人們踏青、折柳的愉悅心情。宋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人們郊外踏青路上轎頂插柳的圖景。白居易的“卷葉吹為玉笛聲,剝條卷作銀環祥”,描寫了人們用柳條或柳葉做柳笛,吹出清明的歡樂之聲。據史料記載,踏青之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興起了。所以,古時清明又叫踏青節。如今,一些地區學校組織學生開展清明游春賞柳活動,組織插柳戴柳和制作柳梢吹曲比賽及朗誦清明節古詩詞等,向學生傳播愛綠護綠、珍惜春光的人生理念,這為清明柳俗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境。

插柳戴柳。“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陸游《春日絕句》)。清明插柳戴柳風俗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有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較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據說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背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那一天定為清明節,并當場親自插柳戴柳行祭奠禮。后流行為清明插柳紀念故人的習俗。還有一說法,舊時清明謂之“鬼節”,柳為“鬼怖木”。“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插柳戴柳在全國相沿成習,各地形式和內涵雖多少有別,但均與插柳戴柳有關。其內容豐富多彩,意趣盎然。比如:“清明插柳于井臺”(“井井有條”便由此來);清明踏青男女頭上戴柳,車馬轎上插柳,象征吉利;“清明戴柳枝于發”,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里將戴柳不戴柳看作生死攸關的大問題;清明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之說;“清明插柳枝于戶,以迎元鳥(燕子)”;“清明插柳于門外,辟不祥”;“清明柳條插堂以驅蟲、辟邪、保佑一家人平安”;清明未滿十二周歲孩童夜晚出門身上插柳枝以避邪祟、保平安;清明有戴柳以“明目”;清明祭掃后,“家家門前插柳,并懸紙錢于墓樹,曰贐野鬼”……有的地區至今保持著清明插柳戴柳習俗,比如重慶家家插柳,沿襲至今,還有一條街叫“楊柳街”。

折柳贈別。最早在《詩經·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是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更是成為一種時尚。清明時節正值親朋回鄉祭奠之時,親朋好友分別,送行者要折一支柳贈給遠行者。此俗有兩層意思:一是挽留,二是祝福。柳樹生命力蓬勃,以贈柳表示對遠行者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的祝福。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時有折盡灞橋柳之說。

射柳游戲。這是清明放風箏、蕩秋千、拔河、踢球、斗雞等眾多娛樂活動之一,據記載源于古鮮卑族秋祭時的馳馬繞柳枝三周的儀式。后列為軍隊練習射箭的比賽項目,在運動場上插柳,馳馬射之,中者為勝。再后逐漸演變為民間節日游戲。有的射柳比賽時,將鴿子放進葫蘆高掛于柳枝,彎弓射中葫蘆,以鴿子飛出后的高低定勝負。有的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一縷紅綢,騎馬挽弓百步以外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者為贏。此俗自戰國始,歷代時興,直至清朝中葉,才漸漸消失。

賜榆柳火種。清明有禁火的習俗,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至清明又重新鉆木取火。《春明退朝錄》記載:“……唐時,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賜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榆柳木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唐詩曰:“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韋莊《長安清明》)既描述了宮中皇帝賜群臣新火種,又敘述了過清明節大臣們以蹴鞠或斗雞等為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的情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清明柳 清明 柳節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久久性色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电影 | 最新看片国产精品免费在线 | 亚洲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 | 热久久精品视频14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