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打造“指尖上的醫院”還需邁過幾道坎?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題:打造“指尖上的醫院”還需邁過幾道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只需動動指尖,掛號、繳費、咨詢等就醫流程就能完成……近年來,“互聯網+醫療”的“指尖上的醫院”在全國蓬勃發展,患者掛號、問診、取藥效率大大提升,緩解了部分“看病難”問題。
據悉,截至2016年底,全國三級醫院預約診療率平均達到38.6%,同比提高6.5%;1378家醫療機構提供移動支付結算方式,同比增加710余家。到2017年,三級醫院預約率將大于50%。
與此同時,“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各地公立醫院在“指尖化”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信息平臺功能單一、除了預約掛號其他看病環節排隊仍然時間長等問題。此外,各醫院之間的信息壁壘有待打破。
“指尖上的醫院”讓“數據多跑腿患者少跑路”
“掛號、繳費動動手指就能解決,檢查結果也會發到我手機上,太方便了。”在四川大學華西婦產兒童醫院,剛帶孩子做完檢查的劉莉,指著手機上的醫院微信公眾號說。
家住成都郊區的劉莉,以前帶孩子看病苦不堪言。開藥、檢查、復診,至少要跑三四趟,每次往返加上排隊,大半天時間就沒了。如今,通過醫院的微信公號,看病時間縮短了不少。
“娃娃身上突然出現一些斑點,我馬上拍了照片傳給醫生看。醫生初步判斷說是皮疹,讓我別太擔心,今天來做進一步檢查。”劉莉說。
四川大學華西婦產兒童醫院信息管理部部長雷舜東說,去年,該院成立“互聯網婦女兒童醫院”后,已經實現在微信預約掛號平臺在線咨詢、查看醫囑和檢查報告等多項功能。“患者有點小癥狀,可以先選擇在線咨詢,醫生會在24小時之內回復,讓患者不再盲目跑醫院。”
如今,“指尖上的醫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讓數據多跑腿,患者少跑路,正在給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便利。
在浙江,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發的“掌上浙一”APP,近幾年已在浙江、上海、湖南、山東等數十家醫院得到應用。記者看到,“掌上浙一”的界面分為手機掛號、智能分診、取報告單、醫院導航等8個板塊,患者可進行預約掛號、在線咨詢、健康管理等操作,不用再擠破頭去排長隊。
在北京,患者只需關注“京醫通”微信公眾號,就能實現北京腫瘤醫院等22家醫院的預約掛號。截至去年底,“京醫通”線上平臺累計預約掛號量已達443萬人次。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主任夏慧敏等專家說,網上預約掛號服務,讓患者避免長時間排隊,提高其就醫效率。遠程問診、健康咨詢等服務,有利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這讓醫療條件落后地區的患者,動動指尖即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是疏通分級診療“神經末梢”的重要環節。
有的醫院除了預約掛號其他環節等待時間仍長,不同醫院之間存信息壁壘
掛號、候診、收費時間長而醫生問診時間短,被醫療界稱為“三長一短”的“看病難”問題,被普遍視為患者的“痛點”。解決上述問題,實現醫院看病流程再造,是打造“指尖醫院”的目的。
不過,記者發現,一些醫院的“指尖化”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功能單一,僅能實現預約掛號,連在線支付都沒有實現。就診當天,患者仍需到醫院掛號窗口繳費,換取紙質掛號單,在就診高峰期仍然避免不了排長隊。而各項就診流程也變化不大,檢查、開藥仍然需要一次次排隊繳費。
雅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德明認為,現在,互聯網醫療還處于初級階段,停留在掛號、打印檢驗單等醫療服務“周邊領域”,大家仍然一窩蜂在線上找大醫院、找大專家,對于分流患者作用有限。
此外,信息壁壘是目前“指尖上的醫院”發展的一大障礙。“不同醫院要不同的就診卡,都得事先辦好卡才能在網上約。”家住成都的夏女士說,“都互聯網了為什么還不能信息共享?”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所副研究員朱坤表示,全國多數醫療機構信息系統均為各自獨立招標建設,不同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標準和接口不一致,分散在各醫療機構中的醫療數據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成為相互隔離的信息孤島。
“在信息相互隔離的狀態下,不同醫院的醫生對于患者過往的就診、用藥、病史等情況一無所知,造成很多重復勞動。”重慶市永川區衛計委主任鄒光明說,如果每個醫生只要輸入患者名字,就能看到其所有的醫療信息,依托患者的健康大數據,可避免重復診斷和重復檢查,不僅將減輕患者負擔,還將大大節省醫療資源。
統籌發展補齊短板 打通壁壘“融合發展”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共享。記者了解到,全國各醫療機構的數據如果接入同一平臺,需要調整不同的系統,工作量巨大。由于此前各醫療機構都是自行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信息系統,因此往往感覺棄之可惜,對于共享信息的動力不足。
“鑒于醫療信息的敏感性和私密性,有關部門可建立標準體系,在平衡各方利益前提下,推動醫療信息共享。”朱坤說,有關部門可出臺明確政策,界定醫療信息共享的范圍、條件,并統一數據接口和標準,逐步推動醫院醫療信息的開放和共享,搭建全國性的醫療大數據平臺。
專家提出,除了預約掛號功能,要加強醫療環節的流程再造,減少其他環節的排隊時間,并逐步拓展網上診療,分流患者。
有患者反映,預約掛號常常出現線上排長隊的現象。按院方規定的放號時間緊盯著手機屏幕,專家號剛剛放出來一會兒就沒了,出現了“網上號販子”問題。據悉,北京市衛生部門正聯合市網信辦、公安局等7部門就互聯網散布的“號販子”“醫托”等違法信息,開展為期半年的專項整治行動。
業內專家認為,這個現象的背后還是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醫院的“指尖化”程度提高,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增加優質醫療資源。(記者趙宇飛、董小紅、王賓、肖思思、毛偉豪)(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醫院 掛號 患者 醫療 指尖上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