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第二十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啟動 “新概念”的新舊之問
本報訊(記者 施晨露)“當年參賽的中學生,如今已為人父母。”第二十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前天宣布啟動,主辦方《萌芽》雜志社社長孫甘露的開場白開啟了時光隧道。
“新”在哪里?
1999年,由《萌芽》雜志聯(lián)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舉辦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首倡“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的理念,號召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要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在當時還是應試教育為主導的環(huán)境中仿如一聲遲到已久的號角。因大賽涌現(xiàn)出的一大批青年作者,影響很大。
從第一、第二屆參賽獲獎者到身為專業(yè)作家的周嘉寧,如今也是新概念的評委。周嘉寧說,從新概念大賽的來稿可見年輕一代的寫作趨勢,“每年關注的點、文章所涉的主題都會發(fā)生變化。”陳丹燕則說,當評委看稿子很有益處,“可以看到每一年孩子們在想什么,比如有一年,很多人都寫到樸樹的《那些花兒》;有一年,很多參賽者‘冒充’自己是孤兒;還有一段時間,他們愛寫幻想故事……不管人們愿不愿意承認,這些來稿中就有中國文學的未來,當評委,學到了他們在想什么。”
“盡管每年有變化,作為評委,還是期待看到更多新鮮、活蹦亂跳的東西,這可能需要更多從根本上發(fā)生變化的因素,更符合這個時代特征的‘新’,對‘新’有新的闡釋,讓評委和參賽者都能獲得對于寫作更愉快的體驗。”周嘉寧提到的“新概念”之“新”讓很多人共鳴。從第一屆開始就擔任終審評委的葉辛說,“1歲的孩子和20歲的青年是完全不同的年齡段,新概念20歲了,要回答今天的青年寫作者的問題是,‘新’在哪里?要推出什么樣的文學新人?文學久遠而傳統(tǒng),同時也在一直變化,但文學最本質(zhì)的還是進入人的心靈。上海作協(xié)旗下有《萌芽》,還有《收獲》。《萌芽》和新概念要完成的可能是既要有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能讓這些作者慢慢交出能讓《收獲》‘收獲’的作品。”
“新概念既是指新的思想,也要有適應時代的新的寫作特點與技巧,包括組織形式與運作模式,才能持久地煥發(fā)生命力。”上海作協(xié)黨組書記王偉說。
“舊”在何處?
“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至今仍然是新概念報名表上最醒目的提示。“去年,我混進了一個打算參加新概念大賽的寫作者的群,他們聚在一起揣測評委的思路、想法、愛好。”第一屆新概念一等獎獲得者劉嘉俊因此直升華東師范大學,后來成為起點中文網(wǎng)最早一批白金作者,如今活躍在影視圈,“大家發(fā)現(xiàn),新概念好像也是有套路的。”
20歲的新概念成為“老概念”了嗎?和劉嘉俊同一年參賽的陶磊感慨,“創(chuàng)新”在某些時候成了一個有些花哨而簡單的名詞,而新概念算得上守舊的機構。比如,組委會堅持用郵寄信件征稿和發(fā)送復賽通知,“在編輯部的辦公桌和陽臺上,總是堆著一捆捆的來稿”,這曾讓到作協(xié)履新不久的王偉感嘆。“《萌芽》 有自己對于創(chuàng)新的標準和認識,新概念守的那部分是對創(chuàng)新真正的堅持。”陶磊說。
孫甘露說,如果說守舊,新概念和《萌芽》守的是包括嚴謹?shù)馁愔啤⒃u審制度等傳統(tǒng)。去年,《萌芽》將頁碼由原本的80頁增至112頁,新增“訪談”欄目作為頭條,還嘗試舉辦一些文學活動,包括攜手我國臺灣地區(qū)《聯(lián)合文學》雜志發(fā)起“兩岸文學營”,由編輯和作者深入全國各地校園開展“文學講座百校行”。“新概念20歲了,當然要響應時代變化而變,但這種改變不是為了取得某種速成的效果而變的。我們悄悄變化,讀者好像也感應到了我們的努力,去年第十九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收到來稿8.3萬余份,創(chuàng)下了歷年最高數(shù)字。”
“去年,我們在初評委中引入了五位青年評論家,也是對于猜測評委想法的一種反套路嘗試。”《萌芽》辦公室主任呂正說,今年新概念將利用《萌芽》、新閱會微信公眾號及新閱會電臺(喜馬拉雅FM),開發(fā)新概念有聲讀物,也計劃打通從《萌芽》到《收獲》的人才培養(yǎng)通道,新概念選手還可直接參與“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獲得在更大平臺上磨礪提高的機會。此外,作為強調(diào)“文學性”的具體體現(xiàn),大賽將向被往屆參賽者戲稱為“死亡C”的C組(除中學生以外的30歲以下青年人)適當傾斜,鼓勵剔除功利性的創(chuàng)作,促進更多優(yōu)質(zhì)作品的出現(xiàn)。
編輯:梁霄
關鍵詞:新概念 作文 大賽 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