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體育項目如何玩轉粉絲經濟?
目前,全國游泳冠軍賽正在青島舉行。盡管這是國內水平最高的游泳大賽,但如果把時光倒回到幾年前,這樣的比賽大都觀眾寥寥,談不上人氣可言。如今,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粉絲擠滿了賽場;而每當孫楊等選手亮相,粉絲們就報以鼓掌、歡呼甚至忘情尖叫,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粉絲的狂熱。
這樣的場景并非孤例。一個月前,中國乒乓球隊“地表最強12人”直通賽舉行,張繼科、馬龍等人的粉絲蜂擁而至,盛況堪比演唱會。當然,粉絲的力量不只體現在賽場的看臺上。今年2月,張繼科的粉絲為了給偶像慶生,在公交、地鐵、媒體上投放了生日廣告;今年3月,寧澤濤的粉絲們直接包下了紐約時代廣場的電子屏幕為他慶生……粉絲們對體育明星的熱情持續高漲,體壇也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粉絲經濟時代。
粉絲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從賽事的售票、節目的收視率到產品代言,他們給體育明星帶來了人氣、流量,也進而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圈粉”對于體育項目本身也是一種推動。比如郎平參與直播,推廣排球項目;劉國梁也在直播中說,要“用更符合年輕人視角、審美的方式去推廣國球”。
當然,粉絲經濟也帶來了很多全新的課題。比如對運動員而言,如何平衡運動員與明星的身份,避免影響訓練和比賽,需要在管理上給予空間,也需要更多引導和規范。比如對運動員的形象維護。粉絲之所以被稱為粉絲,是因為他們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迷”——他們對某種體育項目可能不喜歡、不參與甚至完全不感興趣,卻心甘情愿地為偶像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他們對偶像支持可以說是無條件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對于這一“資源”,應該怎么開發和維護,對于這個群體,應怎么面對和引導,值得思考。(夏振彬)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粉絲 項目 體育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