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光明日報:用過的紙巾該扔哪兒
作者:陳恒
“中國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實行垃圾分類?”在微博上、知乎上,這樣的追問已經歷經了長久的時光。但是,如此滿懷期待的探討,得到的回答常常是一句吐槽:“連不亂丟垃圾都沒學會,談垃圾分類是不是太躍進了?”反問中表達了對國內文明素質的不滿,和對于良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就是在這樣的不滿和期待中,國家適時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簡稱《方案》),部署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旨在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國各地就已開始試點垃圾分類,但進展并不順利,其原因也有多個方面。由垃圾分類凸顯出的社會文明程度,既包含道德素質,也包含文明素養,更需要社會層面的體系支撐。目前來看,我國垃圾分類方法還沒有嚴格的界定,常見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類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邊界模糊。比如,用過的紙巾,到底該扔進哪個垃圾桶?居民可能會憑生活經驗判斷,科學家可能會從技術角度理解,而回收企業則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居民認識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技術手段不同,對于垃圾可否回收的界定都會不同。一個基于合理分類方法設置的垃圾桶,對于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是起步之基。
從國際經驗來看,對于垃圾分類方法的區分,各國并沒有嚴格統一的劃分。在日本,垃圾分類體系可以達到驚人的細致程度,宣傳手冊可以達到500多項條款,一個瓶子的瓶蓋、標簽甚至要取下來放進不同的垃圾箱。當然,由于地理、人口、社會文化等因素不同,日本成熟的經驗未必適合中國。即使在日本,嚴苛的垃圾分類方法也被認為過多消耗了社會的人力成本。對于人口分布廣泛、氣候條件多樣、生活習慣千差萬別的中國來說,是不是需要推廣全國統一、細致入微的垃圾分類方法,同樣值得探索。為此,在此次的《方案》中,政策推廣也盡可能地兼顧了因地制宜與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我國,垃圾分類基礎設施是有過早期投入的,但目前從投放、收集到運輸、處理,很多基于垃圾分類建設的基礎設施并沒有被充分使用。甚至有人戲謔說,拾荒者是我國垃圾分類的主要力量。一句戲言背后,其實也凸顯了利益引導和獎懲制度建設在推進垃圾分類中的重要作用。讓垃圾分類處理的每個環節都能受益從而自主參與其中,僅僅有設施還不夠,制度設計其實非常重要。
在此次的《方案》中,在部分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被明確提出。這意味著,呼吁多年的強制實施垃圾分類終于到來。從多年來各地推行垃圾分類的經驗看,一味強調依靠素質提升實現垃圾分類并不現實,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規范和政策引導,垃圾分類往往會淪為面子工程。中國期待建立覆蓋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流程的垃圾處理系統,更期待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社會、居民積極參與的垃圾分類制度。唯有如此,垃圾分類普遍推行才可能落地,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的改善才有基礎。
編輯:梁霄
關鍵詞:光明日報 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