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打開“視界”的中國眼底病學教授——羅宗賢
羅宗賢1905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瀏陽縣茶香園村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1921年中學畢業,考入上海滬江大學,選學醫科,后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當時,國際知名的眼科教授皮樂德(A.Pillot)任北京協和醫院的眼科主任。羅宗賢仰慕他的淵博學識和精湛的技術,毅然選擇眼科為自己的終生事業。
羅宗賢在北京協和醫院任眼科住院醫師期間,工作認真努力,奠定了堅實的臨床基礎。同時又博覽文獻,結合臨床經驗,發表多篇論文。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PeterKronfeld對他十分器重和賞識,他在醫院內建立眼科生物化學實驗室時即選羅宗賢為助手。兩人合作研究出多項成果。這些發現和論文,大部分至今仍被引用。
1940年,羅宗賢被北京協和醫院選派赴美進修。一年后學成回國,晉升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教授并代理眼科主任,但當他準備全面開展眼科臨床和基礎研究時,珍珠港事件爆發,北京協和醫學院被迫停辦。許多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著名教授都轉到私立中和醫院(北京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前身),羅宗賢也到中和醫院擔任眼科主任兼德國醫院特約醫師。那時中和醫院尚未開設眼科病房,也缺乏圖書資料和設備條件,但羅宗賢仍悉心研究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現。
抗戰勝利后,羅宗賢兼任北平大學醫學院眼科臨床教授和北平同仁醫院特約醫師。194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校,他被聘為該醫學院的眼科特約教授。羅宗賢平易近人,對患者極為耐心,遇到貧困的患者不但不收診費還送給他們藥品。當時常有患者從外地前來求診。曾有患者在外地診斷為黑色素瘤準備摘除眼球。羅宗賢仔細檢查后確定診斷有誤,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使患者保留了一定的視力。新中國成立后,他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眼科主任,并被評為一級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他的主持下設立了眼底病、青光眼、神經眼科以及視野、屈光學等專業組。他親自制定眼科發展規劃,培養各級醫師。
1960年羅宗賢患腮腺癌,手術后接受放射治療,治療引起并發癥,導致共濟失調,行走不穩,但他堅持慢步走到醫院上班。為減少在路上消耗的時間,他常常帶上簡單的食物當午餐。放射治療破壞了唾液腺,缺乏唾液,他常因口干感到難受,為了便于講課,與人交談,他將浸了水的棉球含在嘴里。
為了將自己畢生的經驗留給后人,他組織北京協和醫院和同仁醫院的眼科專業人員編寫《眼底學》一書,自己擔任主編。到1972年,他生活都需人照顧,但仍堅持審訂稿件。當時條件極差,冬日室內暖氣供應不足,他只好披了棉襖在燈下工作到深夜。1974年春,《眼底學》第二稿完成,當羅宗賢得知該書因缺乏紙張無法付印時不覺潸然淚下,認為該書不能及早面世是國家和人民的損失。1978年《眼底學》出版時他已逝世4年。
羅宗賢重視培養眼科人才,他培養的許多學生,如胡天圣、傅守靜、北京同仁醫院的張承芬等后來都成為眼科界的英才,他的女兒羅傳琪也是眼科醫師。胡天圣原來學的是化學,羅宗賢與他接觸后發現他很有醫學天賦,便動員他改學醫科。開始胡天圣舍不得放棄已學多年的化學,羅宗賢告訴他:“你讀了化學就有特殊的優勢,化學對醫學基礎研究十分重要?!焙焓ソ邮芰怂慕ㄗh,后來成為杰出的眼科教授。傅守靜于1940年代畢業后到北京中和醫院工作。她聽說羅宗賢不收女醫師,便大膽地找到他,并表示:“男醫師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羅宗賢賞識她的決心和毅力,接受她為自己的第一個女弟子。1947年,同仁醫院恢復,傅守靜很想到同仁醫院工作,又怕自己走后羅宗賢的工作受影響。羅宗賢打消了她的顧慮,將她推薦給同仁醫院的張曉樓醫師。傅守靜終于不辜負恩師的厚望,成為著名的眼科專家。
羅宗賢對年輕醫師要求很嚴格,但從不斥責。有一次他發現一位年輕醫師檢查患者不夠細致,書寫的病歷也不合要求,便要求他再檢查患者并重寫病歷。一周后他發現該醫師還未將病歷重寫,就耐心地解釋寫好病歷對患者診治、醫師技術提高以及醫學資料保存的意義,使年輕醫師感動得痛哭。
(作者系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編輯:趙彥
關鍵詞:視界 中國眼底病學 教授 羅宗賢 北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