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莫讓孩子成為"利己主義者"

2017年04月25日 16:38 | 作者:楊朝清 | 來源:燕趙晚報
分享到: 

北京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家長黃女士發現,這兩天兒子每天放學都能帶回一包食品,有時候是牛肉干、有時候是糖果。兒子說這些都是幫同學寫作業掙來的。記者發現,在真實的生活中,“小皮球”也并不少見,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一。(4月24日《中國青年報》)

W020170425418449477100

不論是通過幫同學寫作業來換取零食,還是利用零食來變相賄選,在功利和算計的裹挾下,原本天真、純凈的孩子,逐漸流失了赤子之心。當上學生干部,能夠給孩子們帶來身份認同和成就感;為了在競選中脫穎而出,精明的孩子便用零食去拉攏同學。一些身為班干部的同學“老虎屁股摸不得”,一旦違紀行為被他人記錄,便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報復甚至發泄私憤。不能正確看待和運用權力的孩子們,一次又一次上演“互相傷害”的戲碼。

“小皮球”成人化,在本質上是一種過度社會化。在孩子精神世界發育和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角色扮演至關重要。“教師做微商”,教師和培訓機構存在著利益勾連,教師對家里條件好、有關系、有社會資本的孩子另眼相看,教師要求家長幫忙辦事……當師生關系異化為利益關系、工具關系,孩子們也會耳濡目染,讓同學關系上演“變形記”。

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在演講中談到,腐敗滲透的領域很廣,甚至有小朋友對老師說,“家人在煤電公司工作,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說一聲”。 “小皮球”世俗化,既有教師角色失范、教育管理價值迷失的因素,也和部分家長言傳身教的失敗密不可分。過于迷信財富、人脈和關系的能量,對制度、規則缺乏價值認同,熱衷“潛規則”卻不尊重和敬畏明規則;“陰暗想象”和“丑聞思維”大行其道,當家長的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色彩,難免會讓孩子變得庸俗而乏味。

通過利益交換或者權力變現的方式來走捷徑、撈好處,是非觀的模糊、價值追求的錯位,讓工具理性戰勝價值理性,成為“小皮球”的精神坐標。只要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不擇手段去做,這樣早熟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值得每個成年人警醒和反思。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 利己主義 主義者 家長 同學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玖玖资源站国产剧情 | 一级做a爱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色佬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