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尼羅河畔憶齊魯 父子兩代中埃情
與赴約經常遲到的當地人不同,花甲之年的哈尼閻在約定時間出現在開羅北京飯店門口,他是這家擁有50余年歷史的中餐館的老板。盡管長了一張標準的中國北方男子的面孔,他其實卻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埃及人。
寒暄過后,哈尼閻讓餐廳服務生上茶。一壺鄉茶,一段歷史,哈尼閻向記者娓娓講述他和父親兩代人的故事。
上世紀20年代的山東,尚未從德國、日本殖民的苦痛中走出,又于1927年遭遇大饑荒。食不果腹的少年閻鴻業決心離開飽經風霜的祖國,登上遠洋輪船去海外討生活。在青島上船時,他甚至不知道船要開往何方。
船在海上走了60余天,穿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經蘇伊士運河來到埃及塞得港。在塞得港下船后,閻鴻業輾轉來到開羅,結交了一些做生意的中國人,開始了在異國打拼的歲月。
他先是為一名中國古董商打工,存下積蓄后開了家自己的貿易公司,并迎娶了一名當地女子,算是正式在埃及落地生根。1956年,哈尼閻出生。1962年,閻鴻業和幾戶中國家庭合資成立了“北京飯店”。
哈尼閻回憶說,父親能在埃及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依靠的是中國人勤勞的勁頭:“我父親成功的秘訣就是兩個字:堅持。如果你很想實現一個目標,那就為此付出努力并堅持到底,最后肯定會實現夢想。”
哈尼閻找出一張兒時的全家福照片。閻鴻業長著一張標準的國字臉。哈尼閻像極了他的父親。
當年像哈尼閻的父親一樣漂洋過海來到開羅定居的中國人有不少。他們彼此關照,逐漸形成一個親密的社群。他們的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也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
哈尼閻辦公室的墻上掛著“愛”和“福”兩個大字,屋里擺著“花開富貴”的屏風,各種風格、流派的中國畫更是掛滿了辦公室,連員工辦公室的墻上都掛著一幅陜北風格的農民畫。“我喜歡中國文化和藝術品,它們讓我想到我珍藏在心底的中國。”
哈尼閻大學讀的醫科,后來又在電影學院就讀導演專業,接手父親的飯店雖是偶然,卻也應該說得上是必然。當時,由于飯店生意面臨調整,父親需要幫助,哈尼閻就按照自己的理念經營起這家餐廳。
北京飯店最早是在埃及中國人吃飯和見面的地方,類似一家小俱樂部,飯店聘請中國主廚,菜品很中國化,并不迎合埃及本地人口味。哈尼閻接手飯店后針對埃及本地人的口味對菜品作了改良,隨即大受歡迎。如今,北京飯店在開羅以及埃及全國擁有10家分店,擁有專用的蔬菜基地和食品加工廠。
在哈尼閻看來,開中餐館不僅僅是門生意,還是延續家族中國情結的一種方式。
“中國菜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古人就講‘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們通過菜品傳播中國歷史和文化,逢年過節會舉辦許多活動,這些都是為了讓更多埃及人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精彩。”
哈尼閻從小就聽父親講述老家的景致和故人,對那片土地充滿向往。近年,他頻繁前往中國,“從中國北邊的哈爾濱到最南邊,幾乎走遍了中國。”
哈尼閻走遍了山東省的大大小小城市,也常出席山東籍海外華人組織的活動。
有一次回山東,哈尼閻抽空到青島坐了輪船。“我在船上望著茫茫黃海,想到父親當年迫于生計離開家鄉踏上前往外國的輪船,哭出了聲。”
哈尼閻感嘆,如今的中國已擺脫積貧積弱,成為世界舞臺令人矚目的國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埃兩國合作交往不斷深化,他發現來埃及發展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和工廠開始走進埃及,“埃及人看到中國面孔也不像過去那樣大驚小怪了”。
談及自己的中國夢,哈尼閻說:“2016年中埃兩國建交60周年時,我正好60歲,見證著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我會一直付出最大努力在這里傳播中國文化,讓兩國人民走得更近,這就是我最大的夢想。”(記者鄭凱倫)據新華社開羅5月8日電
編輯:梁霄
關鍵詞:尼羅河畔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