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一帶一路”唱響“綠色”國際歌
60多個國家受到荒漠化威脅
近日,一場多年未見、聲勢浩大的沙塵天氣覆蓋了我國近1/6的國土面積,再一次引發了大眾對于沙塵成因和治沙成效的熱議。
隨著國家林業局給出的“本次沙塵天氣主要起源于蒙古國南部和內蒙古中西部”釋疑,我們清晰地看到,沙塵暴源頭之一的蒙古國已經成為世界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超過75%的國土面積面臨著沙漠的威脅。像蒙古國這樣,“一帶一路”沿線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脅的國家還有60多個。
一個事實呈現在公眾面前:環境問題不是獨立的,需要國家間合力治理。“合作”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只有協作共濟、內外兼修,才能迎來真正天朗水清的好環境。
在日前舉辦的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聯合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組織的“一帶一路”論壇上,世界能源理事會共同主席、韓國大成集團會長金英熏認為“一帶一路”為國際能源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該加強能源合作,將“一帶一路”的能源潛力激發出來,為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發展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從分享中國水管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時指出,中國經驗可能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藥方”。清華大學未來將進一步結合新一代生化技術和膜技術,將先進技術推廣到“一帶一路”的國家與地區,為沿線居民創造福祉。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認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實現沿線國家和相關國家的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和共同富裕。
“治沙不能‘自掃門前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脆弱,中蒙邊境綿延數千公里,沙漠治理是繞不過去的坎兒。”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彪表示,“庫布其處在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上,庫布其沙漠治理對‘一帶一路’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充分利用好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等平臺,發揮好中國-蒙古國商務理事會等機構的作用,將庫布其的治沙經驗與國際共享,向世界荒漠化治理貢獻‘中國方案’,為蒙古國等‘一帶一路’沿線生態脆弱國家提供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共享藍天碧水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應對氣候變化也使各國形成了共同體。全國政協委員陳寒楓認為,庫布其是中國治沙的縮影,也是世界環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一個發展中大國主動承擔生態責任、舉國上下齊心探索的態度與行動。
送給世界的不僅僅是一個“綠色樣本”
“這次沙塵暴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沙塵暴野蠻粗暴,一夜之間可以摧毀一座城。沙塵暴的誘因,看似是因為春天綠色少、氣候干旱、西部風力大,但根本原因還是很多地區的沙漠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沙漠治理很復雜,會有反復,沒有經濟產業的驅動,沙漠治理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在沙漠種下的樹,沒有人去養護,過幾年生態又會后退而不可持續。”王文彪強調,在“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上,中國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治理,就是一個“綠色樣本”。
記者了解到,近30年來,當地政府與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依靠科技創新,堅持把沙漠治理、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同步推進,綠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使庫布其的沙塵天氣減少了95%,降水量增加6倍,同時有效減少了北京的沙塵天氣。庫布其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啟示與參考,聯合國將其作為防治荒漠化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典范,向世界推廣。
雨水回歸,氣候改變;生物多樣性復蘇,100多種已經消失的野生動物重現沙區。最終,庫布其沙漠成為讓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治理的上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創造了人類生態工程學上的奇跡!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通過發展沙漠經濟,人們擺脫了貧困,實現了富裕。沙漠農牧民人均收入從2000元到3萬元,增長了1500%,讓10萬群眾擺脫了貧困……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公開資料顯示,“一帶一路”周邊大多為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也正基于此,貫穿著綠色理念的頂層設計,也就為鋪就“一帶一路”的最美底色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
參與的不僅僅是企業。中國環保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日前聯合出臺《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要求參與單位和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共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
《指導意見》表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增進沿線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分享我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與實踐,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能力,防范生態環境風險,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形成多渠道、多層面生態環保立體合作模式,加強政企統籌,鼓勵行業和企業采用更先進、環境更友好的標準,提高綠色競爭力,引領綠色發展。
《指導意見》確定了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13項主要任務,包括全面服務“五通”,促進綠色發展,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統籌國內國際現有合作機制,發揮生態環保國際合作窗口作用。做好基礎工作,優化產能布局,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質量保障。推進綠色貿易發展,促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加強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促進綠色金融體系發展。以及加強綠色合作平臺建設,提供全面支撐與服務,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加強政企統籌,保障實施效果。發揮地方優勢,加強能力建設,促進項目落地等。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和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要求,力爭用3-5年時間,建成務實高效的生態環保合作交流體系、支撐與服務平臺和產業技術合作基地,制定落實一系列生態環境風險防范政策和措施,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打好堅實基礎。”
“用5-10年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生態環保服務、支撐、保障體系,實施一批重要生態環保項目,并取得良好效果。”環境保護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周國梅介紹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愿景時強調。
厚積薄發的綠色產業藍海
“比上述規劃更顯急迫的,則是‘一帶一路’沿線的脆弱生態環境。”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44億,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環境壓力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環境管理基礎比較弱,容易誘發環境風險和投資風險。但也同時為該地區開展綠色發展領域的經濟技術國際合作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
雖然沿線地區的政治、制度、市場、經濟和經營風險所面臨的問題都較為突出,但“一帶一路”也往往是全球競爭最為薄弱的區域。作為中國企業轉型的必由之路,古老的絲綢之路也恰恰是厚積薄發的綠色產業藍海。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日前在發布會上介紹,這些年央企“走出去”年均投資增長15%,其中“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47家央企參與、參股、投資或者和沿線國家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截至目前,大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型項目建設的步伐在加快,已經展現出在技術、工程、資本等方面的優勢,開始引領國外項目的發展趨勢。也幾乎在同一時間,“一帶一路”正打造成環境友好的“一帶一路”,日漸成為世界上最美的經濟走廊。
對于備受關注的央企“一帶一路”資金來源問題,肖亞慶告訴記者,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一是企業自有的資本金。二是和合作方共同出資。三是基金和當地一些資金,或者其他來源,比如說世行、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一些國際化基金。四是在項目進展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其他社會資本進入。
記者了解到,此次四部委發布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符合條件的“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按程序申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中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支持基金等現有資金(基金)支持。發揮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有金融機構引導作用,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會資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投入體系和長效機制。
同時,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獨特優勢,引導、帶動各方資金,共同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造血輸血。繼續通過現有國際多雙邊合作機構和基金,如絲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東盟合作基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亞洲區域合作專項資金、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專項基金等對“一帶一路”綠色項目給予積極支持。
加強生態環保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服務和支撐,發揮環保國際合作的交流平臺作用,將為古老的絲綢之路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為亞歐區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周國梅說。
“一帶一路”由中國首倡,但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中國國際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指出,“一帶一路”既要“打好中華牌”,更要“唱響國際歌”,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之中,以沿線國家相互開放、互利共贏為根本宗旨,走出一條全球可持續發展之路。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一帶一路 綠色 國家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