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越韻古詩,讓戲曲在孩子心里生根
越韻古詩——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竺小招賦予越劇傳承的一種新形式,通過越劇旋律傳遞詩詞的情感內涵,烘托詩詞的意境,讓詩詞在吟唱的過程中,和越劇旋律一起,帶給學唱的人、欣賞的人美的享受。
竺小招是全國小梅花獎的評委。在2015年小梅花獎比賽期間,竺小招認識了嵊州城南小學副校長張再良。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在城南小學,越劇教育已經堅持了21年。在這里,培養了22位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獲得者。
越劇,怎樣以一種更適合孩子的形式走進校園?竺小招思考著,并開始尋找切入口。一次,她翻閱小外孫的唐詩課外讀物,里面淺顯易懂的古詩給了她啟發:假如給古詩譜上曲子,讓詩詞和旋律結合起來,又能念又能唱,孩子會不會更容易記住?竺小招立刻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南京越劇團多年的合作伙伴、南京藝術學院作曲系教授謝子華,年過八旬的謝教授也有用古詩詞普及越劇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先選擇了14首古詩詞,用體現越劇主要流派特點的旋律來譜曲,竺小招的愛人給這14首古詩取了一個名字:越韻古詩。
城南小學成為了越韻古詩的“試驗田”,效果出奇的好。越韻古詩一方面解決了傳統越劇多以因“才子佳人”為內容,不適合孩子,尤其是男孩演唱的局限,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古詩的誦讀,由于譜上了越劇的曲調,能夠以古色古香的音樂語言更好地幫助孩子體會經典詩詞的韻味和意境。
在語文教師呂洪福看來,越韻古詩也提高了語文課的學習效率。“我剛布置下去讓學生背誦羅隱的《蜂》,一些學生就開始用越劇唱起來,因為音樂課上教過,這種方式是文學和戲曲的有機結合。”
“越韻古詩很適合我們男生唱,很好聽,我很喜歡。”
“以前學習越劇都和課本知識沒太大關系,現在既可以學習越劇,也能和古詩詞很好地結合起來。”城南小學的學生們十分享受越韻古詩的學習。
“我們要換位思考,從娃娃的需求出發,調整我們的創作思路,做專屬于他們的項目。越韻古詩何不當做一個比賽曲目?”竺小招說。在城南小學的元旦晚會上,出現了全校千余名學生共同吟唱的壯觀場面,而在隨后的全國小梅花獎比賽上,越韻古詩獲得了創新一等獎。
如果熱度僅僅局限在一個學校里,那么越韻古詩的嘗試還不能說是成功。根據對越韻古詩的實踐,城南小學向教育部門申請,將越韻古詩改編成越劇唱詞編進小學教材。竺小招和越劇團的演員們也加入了教材的編寫行列。一套越韻古詩教材,涵蓋了小學6個年級的古詩。里面既有曲譜、伴奏音樂,還有越劇團演員們的范唱音樂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越韻古詩。
“我們要把越韻古詩的傳播工作做得更細致,讓越劇旋律和古詩詞扎根娃娃心里。”2016年,“竺派非遺工作室”在南京成立,不光培養竺派傳承人,也旨在培養戲迷觀眾。
今年,竺小招首要做的事就是培養一批小學老師,讓他們把越韻古詩教授給更多學校的孩子們。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古詩 越韻 越劇 越韻古詩 讓戲曲在孩子心里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