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
民革寧夏區委會定點幫扶海陶北村
“幸福感”,冷冰冰的GDP無法代表,唯有讓老百姓感受到暖呼呼的變化方可體現。
都說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海陶北村的老百姓幸福感很強。6月的一個清晨,記者踏上了去海陶北村的路,前去感受他們的幸福生活。
搬出來就要穩得住
海陶北村,是1988年從寧夏南部山區海原縣搬遷到銀川市興關區東端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的純回族移民村。由于遷入地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薄弱,2007年底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僅為1420元。
人均純收入1420元,這是個什么概念?
“太苦了。”憶起十年前的日子,61歲的鄭貴福眼神里面充滿了悲傷。“那個時候,想給孫子吃個雞蛋,太難了,只有洋芋、白菜,把娃娃吃的面黃肌瘦,心疼得很。”鄭貴福的老婆說著說著用袖口抹起了眼淚。
“咱家現在養了6頭基礎母牛,一年能下6頭小牛,一頭小牛能賣五六千元,光是賣小牛一年就能掙個3萬多。兒子平時還給我們點生活費,日子好得很。”鄭富貴是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三村和海陶北村的村民。誰也沒有想到,十年前這個老頭兒是村子里最窮的人,搬遷,搬出了幸福生活。
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決定用3年時間從南部山區移民20萬,并要求社會各界發揮作用、貢獻力量。2008年,面對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戰略,民革寧夏區委審時度勢,圍繞全區移民扶貧任務,決定在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海陶北村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項目,探索移民后的生存發展模式。
這一干,就是十年。
穩得住還要能致富
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特別是要完成自治區黨委確定的“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扶貧目標,更需要“真金白銀”,而對于民主黨派來說,既沒有特別豐富的社會資源,也沒有專項扶貧資金,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這個項目決非簡單的扶貧濟困,其意義重大,再難我們也要把它做下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革寧夏區委主委張守志在第一次扶貧開發專題工作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而后,他認真研究了當時寧夏各類扶貧政策,并利用在政府部門任職期間打下的工作基礎和積累的工作資源,挨個聯系了自治區發改委、民委、財政廳、建設廳、交通廳、興慶區政府、民革銀川市委等17家單位,累計整合資金1400余萬元,通過培育種植養殖主導產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生態環境、扶持科技文化事業等,使得該村獲得了穩定的發展能力。截至2015年底,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8700元以上,位居月牙湖鄉第一,成為該鄉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
寧夏扶貧辦領導同志說,扶貧辦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很難把多個廳局的扶貧資金整合到一個點,民革寧夏區委實施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填補了這一空白,這是一種創新,一種執著的信念。
發展肉牛養殖是民革寧夏區委針對海陶北村農民祖祖輩輩的養牛傳統,結合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等飼料優勢而確定的一項產業扶持措施。幾年來,共投入西門塔爾、利木贊等優質基礎母牛215頭,改建養殖圈舍159座,新建標準化牛棚40座,引導農民修建黃儲飼料池60余座,并定期組織養殖專家入村培訓,指導村民科學養牛。目前全村肉牛養殖戶103戶,基礎母牛及肉牛存出欄800余頭,初步形成“海陶北村”品牌優勢。
“瞧瞧,咱家的牛品種叫西門塔爾,洋氣吧。”鄭貴福拉著記者來到前院牛棚,摸摸這頭,摸摸那頭,時不時地給它們把草填上。“多虧了民革的同志們。你看,院里的果樹,前面的牛棚、牛,還有青儲池都是他們幫的。”說起這些年的變化,鄭貴福洋溢著一臉幸福。
住得好就要更幸福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民革寧夏區委十年的傾心堅持,徹底改變了這個村子。
2011年,民革寧夏區委在興慶區月牙湖鄉海陶北村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項目,被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人社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授予“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社會服務優秀成果獎”,是民革全國5項受表彰社會服務優秀成果之一。
如今,海陶北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足不出戶、一擰水龍頭,干凈清甜的水就嘩嘩地淌下來,這對于多年來生活在干旱帶的田仲福老漢來說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擁有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一家五口再也不用擠在一個土炕上,告別了天陰下雨怕土窯洞垮塌窮日子的王國俊如今心里就像自家的玻璃窗一樣亮堂;有了沼氣池、太陽灶,婆姨們做飯都不用搭火了;有個頭疼腦熱的,在村衛生室就看得好……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法一一歷數。
“以為這輩子都會這么窮,沒想到臨老過上這般好日子,是咱的福氣。”鄭富貴幸福滿滿地說。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革 寧夏 定點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