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藥科技醫藥科技
男性無精癥基因突變機制被發現
或將為臨床治療帶來新契機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相關研究論文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細胞》雜志上。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不孕不育原因中,男性因素約占50%,非梗阻性無精、弱精及精子畸形,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但醫學界對其致病原因及機制還不甚了解,導致臨床診斷和治療策略極其有限。
研究發現,Piwi基因特異性地在動物生殖系細胞中表達。在高等動物中,Piwi主要在雄性生殖細胞中表達。PIWI蛋白質特異性地結合一類被稱為piRNA的小分子非編碼調控RNA,形成piRNA/PIWI功能復合物,通過沉默生殖系細胞中的轉座元件及調控其他下游靶RNA分子,維持生殖細胞基因組穩定,為動物生殖細胞發育分化所必需。已有研究表明,在線蟲、果蠅、斑馬魚等低等動物中,敲除Piwi基因將導致雄性和雌性動物均不育,而在小鼠中敲除Piwi基因,則致雄性不育。人基因組共編碼了4個PIWI蛋白,均在睪丸組織高表達,但到目前為止,關于PIWI蛋白在人類精子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未見任何報道,對Piwi基因突變在男性不育癥發生中的作用,也幾乎一無所知。
兩組科研人員篩查了413例臨床無精、弱精癥患者Hiwi基因上控制HIWI蛋白泛素化修飾降解的關鍵元件D-box,發現有3名病人在此元件中存在雜合性基因突變,此類突變可來源于基因自發突變,也可由母親遺傳獲得。為鑒定此類突變是否是造成這些患者發生無精和少弱精的原因,科研人員將其中的一組突變條件型敲入小鼠Piwi基因(Miwi),研究此類突變對精子形成的作用。
研究發現,Miwi D-box雜合突變小鼠均出現雄性不育,精子表型也與患者一致。深入研究發現,Miwi D-box雜合突變小鼠精子發生阻滯在延長型精子細胞發育階段,盡管能產生少量精子,但精子形態異常、細胞核結構疏松、無活力。進一步的機制研究揭示,MIWI蛋白與組蛋白泛素連接酶RNF8相互作用,可將RNF8扣留在精子細胞胞質中,導致組蛋白大量滯留在精子中,最終造成精子數量劇烈減少、精子頭部結構異常及精子活力喪失。
科研人員發現,將一段RNF8 N-端多肽導入突變小鼠的精子細胞中,可有效阻斷MIWI對內源RNF8的扣留,恢復精子活動能力,提示這一策略可有效治療無精癥和少弱精癥。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男性無精癥 基因突變 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