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宅基地改革試點調查:搬新家需15萬 村民只掏三四萬

2017年06月18日 08:25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沉睡”的資源這樣被喚醒(改革如何增強獲得感③)

作為農村“三塊地”改革的重要內容,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已近3年。數據顯示,15個試點地區已退出宅基地7萬余戶,面積約3.2萬畝。“沉睡”的資源被喚醒,如何配置,農民有何感受?記者近日走進試點縣,進行了探訪。

危房換新居,村容也改善

上一茬油菜剛收完,安徽省金寨縣白塔畈鎮劉沖村村民王大國,一早就和家人來到新翻的地里,忙活著種玉米。“這片地可不一般。”王大國停下手里活兒說,這里原本是他和其他兩戶農戶的宅基地。這片地上,原來三家的房屋面積就有近300平方米。

宅基地咋變成了玉米地?原來這是金寨縣宅基地騰退復墾的一個項目區,農戶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將原有房屋拆除后復墾成耕地。按照制度設計,原有宅基地戶主享有復墾耕地的優先承包權。于是王大國家就增加了三畝多耕地。

為啥把自己的宅基地退掉呢?王大國說:“老房子住了30多年,已經是危房了,一家五口人實在是不敢住。”如今,他到村里的規劃點,建起新房居住。

“蓋新房總預算15萬元,退出宅基地,我拿到了9萬多元的補償款。加上其他補助,一算下來,搬進新家,只掏了三四萬元。”王大國說,不僅圓了新家夢,這新承包的三畝多耕地,一畝一年還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有償使用與有償退出相結合,一倒逼一激勵,兩頭發力,既解決農民住房保障問題,又促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金寨縣副縣長朱寬江說,截至目前,全縣自愿申請有償退出宅基地14476戶,已騰退復墾宅基地2.3萬畝,扣除規劃村莊建設自用地5000畝,其余大部分新復墾耕地已種上了農作物,新增耕地1.8萬畝。

“農民最關心的是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留在家的舒心、離開家的放心,農村也有城里人一樣的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改革協調處處長王愛民介紹,法律規定的“一戶一宅、面積法定”,隨著農民不斷分家析產,現實中執行難度很大。對于歷史遺留的面積超標、一戶多宅等情況,各地可以探索通過有償使用和自愿有償退出,實現村莊用地的合理布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農民住有宜居。

江西省余江縣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過去,全縣7.3萬戶農戶中,一戶多宅的2.9萬戶,接近四成。閑置房屋2.3萬棟,危房8300棟,倒塌房屋7200棟。不僅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也導致村莊環境臟亂差以及空心化等問題。

如今經過改革整治,余江縣不少村子換了新模樣:昔日曲折狹窄的巷道,正被寬闊的水泥路代替;廢棄豬欄、牛棚變成了休閑廣場;閑置的空心房、危房變成了綠地果林。

好政策疊加,貧困戶受益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的宅基地改革試點有著特殊意義:當地老百姓居住分散、安全隱患多。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金寨脫貧最迫切要解決的也是住房保障問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要為農民尤其是貧困人口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條件。

面沖村位于金寨縣東部,全村有貧困人口241人、移民人口1652人。宅改前,貧困農戶的居住環境惡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讓貧困人口住進新房只靠單一政策不行,面沖村在宅基地改革政策上,疊加了易地扶貧搬遷、水庫移民、危房改造等多項扶持政策。

“每項政策是零星分散的一個棋子,通過與宅基地改革疊加捆綁,激活了各項政策紅利,成了一盤大棋,讓農民的利益最大化。”金寨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鄭漢濤介紹,通過政策疊加,引導“兩戶三房”即“貧困戶、移民戶”和居住在“土坯房、磚瓦房、磚木房”的農戶自愿搬遷,改善住房條件。

在金寨縣的一處安置點,貧困戶入住的新居大門上,貼著一副對聯:“宅改政策實在好,閑舊危房變元寶”。在執行過程中,宅改政策讓貧困戶優先享受,扶持資金向貧困戶傾斜。全縣自愿申請有償退出宅基地12900多戶,其中貧困戶和移民戶占比80%以上。

王愛民說,宅基地制度改革可因地制宜施策,助力脫貧攻堅。“對于一些有著自然風光或人文歷史等良好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可以探索通過宅基地出租、合作等方式,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農民的閑置農房和宅基地,從而達到增加財產性收入的目的。”

實際上,要想用騰退宅基地推進扶貧搬遷,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試點前期,除了國家層面給予的貧困戶、移民戶資金補貼,以及安徽省國土資源廳投入1.15億元專項資金扶持外,主要靠縣、鄉兩級財政投入,壓力很大。

2016年10月,國土資源部出臺政策,允許金寨縣宅基地騰退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先行在省域范圍內調劑使用。目前,金寨已經在省域范圍內有償調劑了10800多畝,交易金額49.5億。“這相當于縣里幾年的財政收入,足以承擔宅基地有償退出和各項基礎設施投入。”鄭漢濤說。

余江縣則是“一改促六化”,結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圍繞農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標準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村莊面貌亮麗化、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治理規范化“六化”建設,健全了覆蓋縣、鄉、村組的宅基地管理制度體系。

群眾唱主角,實惠摸得著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在占地14畝的扶貧安置點上,一幢幢二層小樓,白墻黑瓦,整齊干凈。貧困戶陳澤平的新家,就安在這里。宅基地退出補償、危房改造、扶貧、移民等各種補貼加在一起近20萬元,老陳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房。

“為老百姓做實事,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實惠,他們才會積極參與改革。”王愛民說,農民自愿是前提,支持引導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不能搞政府強迫命令。

要想讓村民住得習慣,選擇安置點得下一番功夫。“房屋一般設計為面南背北,但是安置房是面東背西的。這更符合當地村民的居住習慣,也能避免滑坡災害隱患。”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介紹,村里的安置點是通過與村民座談,和村民一起拍的板。

想讓村民認可,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余江縣巖前村倪家組為宅基地改革專門成立了一個村民自治組織——宅改理事會。群眾推選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民擔任理事,有事大家協商解決;在金寨,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在中心村莊建設上,大部分鄉鎮采取統規統建方式,每個農戶只需先交3萬元左右預付款,等搬入新居、騰退原宅基地后再結算補償款和建房款。

村民退出宅基地,能拿多少補償,得有一本明白賬。翻開金寨縣麻埠鎮響洪甸村王成云家的《宅基地退出卷宗》,足足有厚厚一摞:補償明細表、平面圖,各類蓋過章的協議和簽過字的筆錄,就連騰退前房屋的彩色照片都有留存。“補償款直接打到卡里,用起來也很方便。”

搬入新規劃點,村民的生活會不會受影響?“讓農民愿意搬、留得住,不僅要考慮居住功能,還要考慮未來農民的生產安排問題。”王愛民說,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設置公共儲藏室用以安置農民的農機、農具等,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在規劃點給農民單獨辟出一塊菜地。在金寨,小學、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安置點建設規劃。

村民有獲得感,宅基地制度改革才會蹄疾步穩。宅改前,余江縣每年都有不少農民建房違法占地,啟動宅改后違法用地歸零。據介紹,該縣1040個自然村將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宅改。鄭漢濤預測今后10年,金寨縣將吸納近30萬人落戶生態宜居型集中居住區,根治農村建房雜亂無序等頑疾,騰退宅基地12萬畝、節約土地6萬畝。

“現在新房建好了,環境變美了,游客也越來越多。最近,不少到附近景區游玩的游客,都會順路來我們村里,享受慢生活。”余靜說,除了采用“公司+農戶”模式開發民宿,還打算利用騰退出來的老舊房子進行旅游開發,其中會拿出一部分錢作為村民股本,讓村民參與旅游經營效益分紅。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宅基地 改革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特黄一级日本 | 亚洲综合不卡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 | 亚洲一区精品国产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成人 | 黑色丝袜脚足国产在线看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