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讓招聘專業與招生專業停止“打架”很難嗎?
江蘇省徐州市的一次事業單位公開招考,因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的一篇報道,引起很大關注。
據報道,報考者紀元考了第一名,但最后被該市人社局取消資格,因她的研究生專業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而徐州市招聘專業目錄列的專業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其實連外行也不難弄清,“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屬于“中國語言文學”下的二級學科之一——國務院學位辦的專業目錄都是公開可查的。
那次考試中的第二名得到了錄用。一些讀者猜測可能有“蘿卜招聘”嫌疑,即為了“定向”錄用第二名而以一個荒誕的理由淘汰了第一名。這種猜測并無依據,據我們了解的情況,第二名報考者是一名普通考生,且用人單位為第一名開具了愿意錄用的證明,只不過人社局依據當地的專業目錄,認定紀元不符合要求。
真正的問題來了。該崗位只有3人報名,剛好達到開考的最低比例。正常情況下,第一名淘汰,第二名遞補,十分正常。問題在于,如果紀元本不具備報名資格,那她無權參加考試,這場考試達不到開考最低比例,很可能無效。無論是第一位還是第二、第三位,恐怕都沒有錄用機會。如果紀元具備報名資格,而又被以這種方式淘汰,那第二名更加不應該獲得錄用機會。
前兩名的報考者分別都向本報表達了委屈。他們都認為自己沒錯,那么錯在哪兒?
本報此前還報道過山西省呂梁市“世界史不算歷史學”的案例,也是地方招聘設定的專業目錄與上級目錄“打架”的情況。最大的問題恐怕還在于,人社系統的目錄與教育系統的目錄沒有對接。
國務院學位辦頒布統一的學科專業目錄。高等學校依據目錄來招收學生,為這些學生發放畢業證和學位證。而一些學生要憑借自己的畢業證和學位證去求職時,卻發現專業無法跟招聘專業目錄對應,這是不公平的。
一些地方人社部門在制定招聘專業目錄時比較隨意,未必按照國務院學位辦的標準目錄來制定。有的是將幾個二級學科與一級學科并列,相當于同一個目錄里寫著既招聘北京市又招聘北京市海淀區的報考者;有的是專業表述模糊,如“新聞”與“新聞學”,“法律”與“法學”,讓人摸不清自己的專業是否在范圍之內。在執行目錄時,工作人員為了嚴格,更不敢“差一個字”,對處于“上位”的國務院學位辦目錄視而不見。
“差一個字”可能會是兩個專業領域的差別,但也很可能是同一專業的不同表述而已,如果是后者,苦的只有望“名”興嘆的報考者。執行者自以為“嚴格”,殊不知只表現出了“僵化”。
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會隨著形勢的需要而動態調整。我國還存在一些“自設專業”,在國務院學位辦的專業目錄之外,高校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和社會需求設立的專業。這些專業畢業生求職時,或許會遇到更多“不對口”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法人微博下,一位粉絲留言說:教育部2013年更改了其所學專業的名稱,比原名多了3個字,但有的招聘單位不知此情況,只承認原名,導致現在的畢業生沒有報名資格,往屆學生才符合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機會真的是一旦錯過就不再有。求職尤其如此。報考者可以向招考單位解釋說明自己的專業情況——我們的報道對象有的選擇了申請行政復議,有的選擇起訴,但實際上行政復議和訴訟都很難起到救濟作用。招考有自己的程序和時間節點限制,考生如果因為專業不符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就會錯過機會。最后即使贏了,討來的也只是“一個說法”。
因此,懷著失望和無奈而選擇放棄的報考者很可能是多數。希望本報報道反映的這些問題,能夠引起人社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重視。不要再難為報考者了。讓招聘專業目錄與招生專業目錄停止打架,很難嗎?公開招聘人才,無非是通過考試來選拔某一領域的專門人才。既然如此,何必讓人在“新聞”與“新聞學”之間、在“世界史”是不是“歷史學”上較勁?
此類問題不解決,人們只會懷著好奇心,去猜測一次又一次招聘中存在“黑幕”——這是對難以理解的事情的自然反應。
6月13日召開的“全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要求,今年各地區各部門要針對煩擾群眾的證明和手續摸清情況、有力作為,“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能通過個人現有證照來證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請人書面承諾方式解決的一律取消,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一律取消”。張國
編輯:梁霄
關鍵詞:招聘 專業 招生 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