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陜西政協常委會議專題議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年06月26日 08:13 | 作者:路強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陜西省政協常委會議專題議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把農業產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

人民政協網陜西6月26日電(記者路強)“包菜賣幾分錢一斤,洋蔥一斤一毛五,這怎么能賺錢。”來自陜西省楊凌市的農民馬新世,坐在省政協會議室發言時有些緊張,“來到這兒,我特別想說幾句心里話。”這句話他重復了好幾遍。盡管有些啰唆,但常委們很耐心地聽他說著,并且聽懂了他想表達的意思——從事農業不容易,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支持。6月21日至22日,十一屆陜西省政協第二十六次常委會議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專題協商,希望為全省“三農”工作的改革發展獻計獻策。

t011d571664bf7a6121

“飯是要吃的,農業是離不開的。”陜西省政協委員張寶軍的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農業的重要性。“民為政首,農為邦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然而,高質量農產品特別是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的農產品賣不上好價錢,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經難以為繼,這充分說明農業發展需要培育的新動能,不調整、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侃社常委談了自己的理解,就是圍繞居民消費升級和市場需求變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促進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可是改什么?怎么改?千頭萬緒。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供與需的平衡。”車建營常委認為,改善供需關系根本是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這樣才能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

寶雞市政協主席白升安認為,規模化生產、打造農業園區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突破口,同時必須扶壯新型經營主體。他建議,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全力支持省市級示范合作社建設,積極開展示范家庭農場評定,引導家庭農場、聯戶經營、專業大戶發展壯大;加大職業農民塑造,培育一批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的帶頭人。

規模化生產離不開土地流轉。來自咸陽的職業農民張鵬煒畢業于西北政法大學,原本是一位律師。讓很多身邊人沒想到的是,他卻回鄉承包土地,開始新的創業。“我們想從農民手里直接流轉土地,卻受到了當地村委會阻撓,他們提出拿地必須經過村委會同意,合同也要和村委會簽,而且流轉價格更高。”張鵬煒道出了自己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李侃社常委呼吁,各級政府要細化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支持鼓勵和穩步推進農業用地流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條件。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周玉明對此表示認同,他補充道,按照“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要求,切實做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發展中介服務組織。

“今年看到養羊賺錢,大家都跟著去養,結果賣的時候卻虧了。”許春霞常委提出,搭建農業信息化平臺,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因素。她建議由政府牽頭,搭建社會各界共享的信息化平臺,同時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人才建設。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產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這既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還要壯大特色產業,培育優勢品牌。省政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高建民建議,以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抓手,全面提升農產品品牌和質量。

“農產品安全質量的‘最后一公里’掌握在生產者手中。”來自西安市灞橋區的農村合作社代表胡小黎說,“如果沒有人愿意種地了,誰來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土地需要人才,年輕人不愿回農村,現在在地里勞動的人都是五六十歲的人。”

幾位來自農業一線的代表都談到,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熱愛農業的年輕人。這也引起了張寶軍委員的共鳴,“好政策的落實最終要靠人。”他建議建立相對穩定持久的人員培育培訓機制,對象包括相關政府工作人員、農企從業人員和職業農民。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目標是促進農民增收,精準扶貧脫貧,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題中應有之義。”省政協主席韓勇對委員們的觀點表示贊同的同時,要求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深刻認識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探索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法和路徑,協助黨委、政府做好凝心聚力、監督落實、跟蹤推進工作,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彰顯獨特優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改革 政協 結構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三 | 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 | 日韩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