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殘疾生帶母上清華”別止于特事特辦
給殘疾生以“帶母上學”式待遇,不應靠公開信和特事特辦,而應是常態化照護體系的一部分;不能只是清華才有的氣度,更應是所有高?;诘懒x自覺的制度化關懷。
“雙腿運動功能喪失”,“父親早逝”……日前,甘肅殘疾考生魏祥寫給清華一份請求,望能提供一間宿舍,讓自己和母親一同前往。27日,清華大學回應:已準備好宿舍,住宿費全免,“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魏祥與清華的這番隔空互動,溫暖了許多人的心。一位重度殘疾的考生,不僅敲開了清華的大門,更備受照顧和關愛,這是佳話,在此佳話中,清華的表現展現了一流大學的風范。
但從新聞中也可看到,“殘疾生帶母上學”有點特事特辦的意味:魏祥不是通過清華的專門機構,按照相關的程序去申請“帶母上學”的待遇,而是通過發公開信的方式引起輿論關注,進而引起了校方的重視,甚至驚動了校長,最終他的問題才得以順利解決。
魏祥的遭遇是他個人之幸,但從中我們也讀出了很多殘疾考生的遭遇——如果不是魏祥寫出這份情深意切的文章,如果沒有他那一番催人淚下的坎坷際遇,如果不是遇到清華這樣的大學,“帶母上學”會如此容易嗎?
恐怕不好說。
此前,就有些高校將殘疾考生拒之門外的個案。這里面考生的身體情況大都比魏祥好得多,但有的大學卻故意對教育部的規定——“對高考成績達到要求、身體條件能夠完成所報專業學習、生活能夠自理的殘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殘疾而不予錄取”,加以曲解,以“不能滿足生活條件”為由拒絕錄取。
近兩年這類情況大有好轉,在國內,殘疾人考大學、進大學的阻礙基本消除了。但進入大學后的生活學習上,很多大學并無常態化的幫扶和關照機制。諸如為“帶母上學”提供保障條件的關懷舉措,也難言普遍。本質上,我國很多大學還缺一套支持體系——對殘疾人的學習生活進行周到照護的體系。
在有些發達國家的大學,殘疾學生占到大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這些國家的大學為何能接納這么多殘疾學生?關鍵就在于大學有一套針對殘疾學生的支持系統。這些大學都設有殘疾服務辦公室專事殘疾學生的服務,每個殘疾學生都可通過學校里的殘疾服務協調員向學校申請所需的服務。
殘疾大學生所能獲得的服務有:安排優先注冊;在確保學術水準的情況下,減輕課程負擔;用一門課程替換另一門課;提供志愿者幫助記錄課堂筆記,錄音設備,手語翻譯等。媒體曾報道,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有121個專業,手語翻譯有122位,一個專業哪怕只有一名聾人,學校也會配備手語翻譯。
在中國,即便是高等特殊教育學院,也沒有如此完善的支持體系;至于普通大學,許多可能連殘疾學生生活學習的基本條件都不能提供——有的大學建筑都沒有殘疾人輪椅行走的專設通道;有的大學由于教學樓沒有電梯,殘疾學生每天上課都得麻煩別人背著上下樓。
所以,魏祥之外,我們更要關注更多殘疾考生的命運。幫扶一個具體殘疾考生重要,但作為高校、政府和社會,更重要的是想辦法去完善機制,提升大學對于殘疾學生的接納和服務能力,讓殘疾學生在大學校園能“如履平地”。讓殘疾考生“帶母上學”不再需要靠公開信請求和特事特辦,讓所有殘疾考生不必憑著魏祥式的學霸神跡,也能在普通高校都能得到悉心照料照護,也是文明社會應有的人文厚度。(社論)
編輯:梁霄
關鍵詞:殘疾生 清華 特事 特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