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年輕人該不該讓座”不妨借鑒臺灣經驗

2017年07月06日 11:32 | 作者:楊朝清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急劇的社會變遷,讓一些傳統的規則、倫理逐漸失去了對人們的號召力與約束力,而新的社會規范尚未實現重塑與更新。讓座困境說到底,是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上海地鐵上有一年輕男子以做了一天志愿者太累為由,拒絕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還搶奪乘客拍攝的手機。該男子回應稱,原本是想讓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責讓他很氣憤,因此賭氣不讓。一場“年輕人該不該讓座”的爭論在網上展開。

抱小孩的婦女需要座位,身體疲倦的年輕男子同樣需要座位,當雙方都不能做到“有話好好說”,引發糾紛和沖突在所難免。原本想讓座的年輕男子,不堪忍受“道德綁架”,放棄了“成人之美”,而是采取針尖對麥芒的不合作方式——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圍繞著讓座問題,全社會尚未形成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認同,不可避免會導致“自說自話”。

近年來,由讓座問題引發的爭議層出不窮。當可以不讓座的“權利自由說”遭遇道德泛化的“年輕人必須讓座”,自然會“一摩擦就起火”。急劇的社會變遷,讓一些傳統的規則、倫理逐漸失去了對人們的號召力與約束力,而新的社會規范尚未實現重塑與更新。讓座困境說到底,是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

我最近在臺灣旅行,發現臺灣公交車上的“博愛座”或是一個可以解決類似爭端的方式。“博愛座”顏色醒目,但并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專屬座位,而向所有有特殊需要的人開放。如果年輕人有不易被他人察覺的隱疾或者身體不舒服需要座位的,老年人也沒有資格要求年輕人讓座。

隨著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變遷,保障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逐漸從人情、道德、倫理轉向了規則、契約。讓座并非強制性的法律義務,而是一種柔性的社會規范。在供不應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讓給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前提是年輕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年輕人患有隱疾或者身體不舒服,可以拒絕讓座。畢竟,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并不理所當然地屬于哪一類群體,而是面向所有有需要的乘客。明白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不強人所難又懂得互相體諒,讓座不能依靠“道德綁架”,而是要給予讓座行為更多的激勵與認同。(楊朝清)

編輯:梁霄

關鍵詞:年輕人 臺灣 經驗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动漫传媒国产日韩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一 |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一区有码中文女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