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尊重公共規則,避免好心辦壞事
日前,上海某小區有業主自掏腰包買花種在小區公共綠地上,本想為小區添彩,沒想到卻引來質疑。不少業主覺得這些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而且占用公共綠地也沒有經過多數業主同意。在物管與居委會的協調下,這些花被移植到其他合適的地方。
應該說,這位自掏腰包的業主是一片好心,可是結果卻適得其反,相信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委屈。現實生活中,像這樣好心沒辦成好事的情況有很多。比如,本來想提醒一下玩手機的年輕人給老人讓個座,可是,冷嘲熱諷的話一說出口,本來只是因為玩手機沒看到老人而不是不想讓座的年輕人反而不想讓座了,善意的提醒變成了公共場合的爭吵。
讓座的爭吵是因為缺乏公共場所與陌生人溝通的技巧,而自掏腰包的業主則是因為漠視了小區的規則,也就是公共事務的處理原則。小區包括綠地在內的公共空間屬于全體業主所有,在公共綠地上種植植物應遵循大多數業主的意愿。否則,有人要在綠地上開辟花園,有人要種植蔬菜,有人在小區大堂里擺張乒乓球臺,有人想在過道上擺張臺球桌,每個人都說我是好心,是為了造福業主。可是,這樣的個體好心多了,小區的整體規劃設計和空間美感可能也就亂了套。
其實,如果這位業主通過正常的程序,先通過業委會或是物管征求一下大多數業主的意見,選好一處大家都認可的合適的地方,那么說不定就會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既能扮靚環境,掏錢買花的業主也不會覺得委屈。甚至于,物業還可以趁此機會,征求業主意見,是否可以在小區一角開辟出一塊小花園,滿足愛種植的小區業主親近自然的需求。
幾十年來,經濟越來越發達,社會也越來越開放。以前許多需要某個部門來處理的事情,變成了需要社會個體集中協商就能解決的事情。小區事務就是最典型的公共事務。我們大多數人還未完全學會怎樣通過正當的程序來進行公共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滿足自己的訴求,維護和建構公共秩序,科學而智慧地處理公共事務。所以,時不時地會出現這樣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其實,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尊重公共規則,守好個人的邊界。(譚敏)
編輯:梁霄
關鍵詞:尊重 公共 規則 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