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城市精細化治理離不開共商共治
實現城市的精細化治理,破題關鍵還在于激發起大家的主人翁意識,釋放城市共治的潛力和活力。如果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都把城市之事當作自己的分內之事,這份主人翁的自覺將會最大限度延展開來,涵養共治意識、激發共治自覺。
城市治理無小事,街頭巷尾總關情。近日,在北京街頭,一場由本報與五委辦局共同發起的“認領愛心斑馬線”活動正在展開,有關單位、團體積極參與,為“禮在北京 讓出文明”獻策出力;再看巷尾,在前門地區,多條胡同巷子禁行共享單車一度引發爭議,經過多方協商,目前通行已經恢復。
斑馬線怎么過,共享單車能不能進胡同——兩件事看似不大,揭示出的卻是城市治理的大課題。斑馬線前的一小步,實則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胡同沿線的單車停放,牽涉的是居民生活的切身感受。不夸張地說,城市作為人們安居樂業的棲息之所,具體治理中的每件小事、每處細節既直接關乎偌大城市的整體風貌,也對接著每位市民的幸福觀感。路燈不亮,影響夜間出行;道路不平,埋下安全隱患;街巷臟亂,影響生活環境……如何解決好這些“神經末梢”的問題,讓大家在這座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更方便,考驗著城市整體治理水平和治理智慧。
有人說,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運行,三分靠建設,七分靠治理,而治理的著力點就在于細節。就北京而言,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在高速進行,高樓林立、道路寬闊、古建恢弘是很多人對北京的第一印象。但這只是城市的“外立面”。真正體現和考驗治理水平的,是城市的“里面”——它的背街小巷,它的城鄉結合部……就好比一幅圖畫已完成了基本的勾勒設色,接下來需要進一步雕琢細節,精心打理。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舒適度、便捷度、整潔度的要求與日俱增,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不論是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治理經驗,還是著眼廣大市民現實訴求,有效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和水平都空前迫切。
實現城市的精細化治理,破題關鍵還在于激發起大家的主人翁意識,釋放城市共治的潛力和活力。不管是積極認領斑馬線,還是集體創作“等紅燈舞”,不管是隨手拍發微博曝光,還是遇不平打電話舉報,這些一點一滴的舉手之勞匯聚起來,就是城市治理的巨大能量。城市精治要以共治為依托,法治為保障,需要廣大市民積極行動起來,做一名治理的參與者,而非淡漠的旁觀者。反過來,如果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都把城市之事當作自己的分內之事,這份主人翁的自覺將會最大限度延展開來,涵養共治意識、激發共治自覺。尤其是當前身處社會轉型期,城市治理更需鼓勵公眾參與,推動廣大市民和有關部門在良性互動中分擔責任,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良善的城市治理體系,必然是一套有機的生態運行系統,多元共治的協商、對話、協調體系不可或缺。廣大市民對身邊的治理難題最有感觸,對解決辦法也見仁見智,提升治理水平,讓城市更宜居,就要多跟群眾商量、多向群眾“取經”。就拿此次前門胡同的共享單車風波來說,亂停亂放的確影響市容也干擾出行,但“一刀切”地一禁了之,恐怕也太過簡單,怎么解決還是得各方坐下來好好商量。只有開門征求意見,積極問計于民,才能知曉“干的事情是不是群眾需要的、歡迎的”,也才能把事干到老百姓的心坎兒上。回顧過往,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如何協調各方訴求;疏解整治持續深入,百姓“菜籃子”如何保障;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奇葩證明”取消后如何銜接,這些難題也都是我們在與群眾真誠互動后找到了答案。
“城,所以盛民也”。今天的北京城,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一躍,激蕩起更深沉的發展動力,歸根結底要靠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讓大家在城市行得順暢、住得愜意、病得無懼、老得無憂,這既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體現,也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必然要求。(范榮)
編輯:梁霄
關鍵詞:城市 精細化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