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格斗孤兒”的人生,不應只剩打拳或吃洋芋
作為弱勢群體的孤兒,如果保護的力度弱化,在合法的外衣下,更潛藏著權利被侵蝕的可能。
格斗場上,比賽正在進行,犀利的眼神,兇狠的出拳,激烈的纏斗……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參加MMA(綜合格斗)賽事的選手,竟然多為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近日,媒體報道的一段關于“格斗孤兒”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引來不少圍觀和關注。
從視頻可以了解到,這些孩子多是孤兒,許多來自以窮苦著稱的大涼山。無論在他們自己看來,還是在教練眼中,只有這種不無艱辛的格斗訓練,才是人生的“出路”,因為“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可問題是,他們還是年幼的孩子。
當別的孩子端坐課堂讀書的時候,拳腳相加的格斗場,就是他們的學校,訓練和比賽幾乎成為生活的全部。這些經受嚴格訓練、激烈賽事的孩子,有沒有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享受應有的受教育權利?對于這家位于成都的綜合格斗俱樂部,有沒有招收適齡兒童、少年進行體育專業訓練的法定資質?即便是自行實施義務教育,又是否經過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準?
綜合格斗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日常訓練或者是比賽中,未成年人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受傷,或者是發生其他人身意外。對于這些孩子,本應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加持,現實情況是,他們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而且,格斗比賽與訓練的一個區別是,這種比賽可能帶有營利性。對于這些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孤兒,與俱樂部之間的“教學”關系,隨著商業表演比賽的參加,就有轉化為“契約關系”的可能,而對于違反勞動法的“童工”,并不為任何一個法治國家所允許。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孩子是失去父母的孤兒。根據《收養法》的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孤兒可以被收養,但是收養的主體和程序,有著嚴格的規定,而作為格斗俱樂部,并不是適合的收養主體。從視頻透露信息看,有的孩子還是地方政府部門送來的。綜合格斗之路,縱然是一碗飯,可人身風險并不小。
平心而論,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選擇,都會再三掂量,不會輕易作出決斷,不會忍心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許多孩子雖然失去了父母,但還有法定或指定的監護人,被送格斗的決定,是否經過了他們的首肯?對孩子的社會救助手段,是否都已經窮盡到位?這些問題,都亟待回答。
不可否認,孩子有參加體育訓練和賽事的自由,但這種權利的兌現,首先應建立在對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等法定權益保護的基礎之上。對于高風險的體育項目和賽事,更應當謹慎小心。作為弱勢群體的孤兒,倘若保護的力度稍有弱化,更潛藏著權利被侵蝕的可能。未成年人,特別是孤兒保護,再小心也不為過。
眼下事件還在發酵,期待有關職能部門介入處理,拉直這一個個問號。在全方位的依法保護下,讓他們有更好的人生選項。這不是要將他們推回人身更自由卻得餓肚子的困境,不是讓他們以身陷一種困境替代另一種困境,而是要讓他們回到被社會救助網絡和精準扶貧庇護的、義務教育等權益受保障的“正常生活狀態”中。(歐陽晨雨)
編輯:梁霄
關鍵詞:打拳 洋芋 格斗 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