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提供大平臺
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日子里,在習近平主席的見證下,《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大平臺。
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形成共識。
第一,粵港澳合作要以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群為目標。當今世界的競爭,從空間視角來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中國的城市化戰略正是適應世界競爭的需要而制定的。在國內也如此,區域之間的競爭實質上也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中國北部已有京津冀城市群,中部有長江經濟帶,中國南部的粵港澳城市群將完善中國區域版圖。單個城市如港澳,已無法抗衡城市群或都市圈;又或僅是珠三角,經濟總量上也不足與長三角京津冀比較,高校與研究院所這些創新資源亦不足與長三角京津冀比較。而粵港澳合作共贏,既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需要,也是國際競爭的需要。灣區的特點是沿海,而國際市場越海跨洋、更大更廣,因此灣區城市群應該比內陸城市群更開放、更有創新活力。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可比肩世界一流城市群。
第二,粵港澳合作要以各地所長為基礎。與其他單中心城市群或都市圈不同,粵港澳是一個多中心城市群。在粵港澳,港澳廣深各具特色。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有高度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有自由開放、廉潔便利的營商環境,是國際公認的全球性城市;深圳是朝氣蓬勃的先進產業集聚地和創新性城市;廣州是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祥地;澳門則從人均意義上可以說是世界級富豪,亦別具風格。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三地四中心,這樣豐富的特色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譜寫“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第三,粵港澳合作要以產業創新為引領。與單個的城市不同,城市群應該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因此,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實質是產業創新的競爭。珠三角擁有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且對外開放度高,幾乎完全加入到跨國公司產業鏈,是全球生產體系上重要一環。早在本世紀初,珠三角就有“世界工廠”的美譽,廣東更是最早提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轉型。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更加強調了“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制造業是產業創新的核心領域,廣東具有產業創新的優勢。香港的金融和現代服務業優勢與廣東的產業創新優勢融合,將使得廣東產業創新如虎添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有望建成中國最具國際化、市場化的科創中心和全球產業創新中心。
創新離不開人力資本,要在教育上舍得花成本,培育有技能、素質高的產業大軍。粵港澳合作要加強文化交融,以調動港澳青年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來粵創業與工作。同時,也要面向內地經濟腹地吸引勞動力和人才。三地要鼎力合作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優質生活圈,再造“孔雀東南飛”的輝煌。
(作者為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葉曉楠摘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創新 城市 粵港澳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