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互聯網+智能制造”航天科工實現雙創雙贏
在中原腹地的中國航天科工河南航天工業總公司695廠,工作了十幾年的工人馮攀飛沒有想到,自己朝夕為伍的機器有朝一日可以“聽得到”、“能說話”、“有想法”。
走進這家傳統制造企業,陳舊褪去,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一臺不足一米高的智能AGV小車在數控機床之間有序穿梭,制造設備運作有序,上料、生產、檢測、數據回傳,一氣呵成,而周圍幾乎看不到什么工人。
智能化改造帶來生產效率的躍升。以彎管這道工序為例,過去馮攀飛要比對著圖紙反復測量角度、距離,純憑自己感覺控制力度,和同事一整天連軸轉,最多也只能完成十幾根金屬管路。
而現在,工藝圖紙升級為三維設計布局,機器手“聽到”MES系統下達的指令便依照設定程序完成生產動作,并將成品送至檢測臺。現在作業的員工只需拿著激光測量設備掃一掃成品,各項指標、數據就會立即上傳至云端,機器會自動比對標準自動生成檢測結果。“以前不離手的游標卡尺現在成了閑置的擺設?!瘪T攀飛說。
如今,12臺設備的操作工由原有一班10-12人減少至目前的2人,機床主軸有效切削率從30%提升至80%。
同樣,智能化改造的紅利也輻射向千萬中小企業。在四川成都,航天科工云網公司為成都若克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一條智能制造生產線,這家原本主要為石油、航空等領域制造高端零部件的企業借助制造升級,進入高鐵零部件生產這一全新領域。
“我們借助云網的平臺匹配合作商、尋找商機,將生產能力和市場最大化?!背啥既艨丝偨浝砗伪硎?“只要擁有超一流的創意,都有可能通過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產出超一流的產品?!?/p>
智能制造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與發展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年,在“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牽引下,航天科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從頂層設計到實施落地,都走在時代變革的前沿。
2015年6月15日,“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化創新服務平臺航天云網正式上線,將互聯網和產業界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中。
僅兩年后,世界首批、國內首個工業互聯網云平臺INDICS向全球發布,這個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開放平臺,可以實現產品、機器、數據、人的全面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讓“人人皆可制造”成為可能。“創造”與“共享”在這個平臺上得到激發,孕育出一大批內外部“雙創”團隊。
談到建設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決心,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表示,我國擁有相對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必須抓住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窗口期”,“在這個新的、重要的領域,我們必須把握機會、實現趕超。”
目前該平臺注冊企業已超80萬戶,線上協作需求發布約1000億元,業務運行過程嵌入云平臺企業1500余家,設備接入云平臺6000余臺,是全球已知嵌入企業數和接入設備數最多的云平臺。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航天云網公司放眼世界加快布局,面向全球用戶的“國際云”正在落地開花。2017年7月5日,高紅衛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總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面向未來的工業生態系統計日可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航天 科工 制造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