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機構退出引發基金清盤潮 超去年全年清盤總數
海富通雙利債券、博時錦祿純債和國泰創利等三只債券型基金前日同時發布公告宣布清盤,終止合同的原因都是基金凈值規模連續6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從而觸發清盤條款,不需召開持有人大會直接清盤。其中,海富通雙利債券基金的最后運作日定為8月4日,并于8月5日進入清盤程序。博時錦祿純債自8月1日起進入清算程序,終止運作。國泰創利債券基金的最后運作日定為8月14日,并于8月15日進入清算程序。進入8月份首日就出現三只基金清盤,這顯示出上個月開始的基金清盤潮遠未消散。
數據顯示,僅僅上個月,國內就至少已經有14只公募基金宣布清盤,創下單月基金清盤數量的最高紀錄。截至7月底,今年以來國內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已經達到32只,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清盤總數。有行業人士甚至預計,今年全年國內清盤基金的數量可能會達到50只!
發現:清盤潮背后頻頻浮現“短命基金”
上周末,博時基金宣布旗下的“博時聚享純債基金”將進入財產清算程序。其原因是截至前一天該基金已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觸發了基金合同中約定的本基金終止條款。值得注意的是,“博時聚享純債基金”的成立日期是2016年12月19日,也就是說從成立到清算僅僅半年多時間。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種“短命基金”在近期清盤的公募基金中不在少數。上月14日,嘉實基金旗下“嘉實穩豐純債債券型基金” 宣布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提議終止合同。如果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表決權超2/3表決通過,那么該基金將正式進入清盤程序。而這只基金的成立日期為2016年4月29日,也還不到一年半時間。
現象:機構退出引發基金觸碰清盤線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嘉實穩豐純債債券型基金”的基金份額減少了23.25億份,到6月底時規模僅為404.58萬元,遠低于5000萬元清盤紅線。6月27日,博時裕和純債債券型基金也發布擬清盤公告。數據顯示,上半年這只基金贖回份額達到1.9億份。而從該基金機構投資者占比高達99.99%可以看出,這兩只基金正是因為機構投資者的退出導致份額大為減少。
以成立僅半年就清盤的博時聚享基金為例,該基金去年12月19日成立時的募集戶數為243戶,募集金額2.1億元,其中機構用戶占99.95%。由此可判斷這是一只典型的委外基金。今年一季報顯示,該基金仍有2.1億元;然而到二季報時基金規模就僅為1200萬元,也就是說機構在二季度的三個月里贖回了94.25%。最終直接導致到上月27日該基金已經連續60個工作日資產低于5000萬元。
與此同時,博時旗下多只基金也是在二季度遭遇了大額贖回。博時富鑫一季度有11.58億元的規模,二季度末僅剩5100萬元;博時錦祿一季度有2.03億元的規模,二季度末僅剩2100萬元。兩只基金在二季度的贖回率均高達90%以上。
分析:嚴管委外引發基金巨額贖回
據了解,大量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的出現,是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不斷增多的重要原因。而催生這些迷你基金的則是我國對委外業務的一再收緊。
所謂委外業務,以銀行為例,就是銀行將理財資金委托給信托、證券、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約定收益率,受托機構對日常投資承擔主動管理或投資顧問職責。由于國內部分中小銀行投資能力不足,委外業務在其理財業務中占比較高。《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指出,憑借銀行廣泛的銷售渠道、較大黏性的客戶資源,銀行理財在全部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中占比最高,運作方式包括:自主投資管理;購買其他金融機構產品;借助其他金融機構投資;委外業務。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將大量理財資金委托給券商、基金等投資能力較強的機構,銀行完全不參與資產管理的真正環節,這就使銀行背離了資管本質。而今年公募市場委外業務迎來新變局,委外業務成為本輪金融去杠桿的重點監管對象。另外,已開始執行的委外定制基金新規明確“存量的委外定制基金需盡量滿足單一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低于50%”要求,市場上已有的委外機構定制基金遭遇機構投資者資金贖回。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也建議,資產管理業務應回歸本源,定位為傳導、分散、匹配風險而非承擔和消除風險。
委外資金撤出自然就使得這些基金淪為了僵尸空殼而無法繼續運作。由于基金的運作成本高昂,如果基金規模過小就效率明顯降低。此外,僅有幾千萬甚至幾百萬元規模的基金也很難再進行投資操作,因此擺在這些迷你基金前面的路基本就只剩下清盤關門了!文/本報記者 張欽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基金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