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留下永不走的醫療隊
西藏自治區衛計委主任王云亭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生來了以后,全區醫療衛生整體服務能力發生格局性變化,有力促進了我區醫療衛生工作目標的實現,提高了各族群眾的健康水平。”
近日,一對藏族母女手拉著手走進拉薩市人民醫院,徑直向住院部婦科醫生辦走去。
她們很快見到了呂濤和格央兩位主治醫師。問候過后,便聊了起來,醫院長廊里不時傳來笑聲。
原來,這位老人患了婦科惡性腫瘤,在拉薩市人民醫院手術治療后,已出院多日。這次專門回醫院探望為自己治療的援藏醫生呂濤。
這是一個暖心的醫患故事。
老人的女兒央金說,如果沒有來自北京的援藏醫生呂濤,也許她的母親德慶不會這么幸運。
當然,如果2015年8月,國家沒有開啟這場浩浩蕩蕩的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也許很多遺憾仍在繼續。西藏自治區衛計委主任王云亭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生來了以后,全區醫療衛生整體服務能力發生格局性變化,有力促進了西藏醫療衛生工作目標的實現,提高了各族群眾的健康水平。”
團隊亦師亦友,醫患親如家人
4000公里,這是拉薩到北京的距離。來自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的呂濤醫生即將結束援藏任務,返回北京。
在過去兩年中,來自全國各大三甲醫院的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生們,克服強烈的高原反應,以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為西藏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德慶是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熱正崗村村民,家境貧寒。當得知母親患癌的消息,在拉薩打工的女兒央金感覺天塌了下來。她說,按照醫生的建議需要去內地手術,但家里沒有這個經濟條件。
多方打聽后,她聽說拉薩市人民醫院有援藏醫生,于是前往拉薩就醫成了一家人最后的希望。“還好手術很成功,花錢也不算多,多虧援藏醫生就在家門口,我們真的很幸運。”眼里泛著淚光的央金握著呂濤的手說。
對拉薩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格央來說,這次手術對她也是一次難得的突破。
作為手術過程中的第一助手,格央全程參與了德慶老人的手術。她說:“過去這種病人,一般建議轉到內地救治。因為我們既沒有把握做好這樣的手術,而且后續的治療也難跟上。援藏醫生懷著真摯的情誼,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我們,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呂濤說:“我和格央她們是一個團隊。在工作上我們相互學習,在生活上她們也照顧我。在這里,我還能體會到上一輩人所說的與患者間純真的關系。只要病人有1%救治的可能,我愿意盡己所能來救治她們。”
王云亭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隊員們的奉獻精神,讓西藏最普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真正享受到了內地三甲醫院專家的優質醫療服務。
培養留得住的人才,教會帶不走的技術
醫院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在國家政策傾斜、人才引進的基礎上,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更加注重本地化人員的培訓培養。
在拉薩市人民醫院兒童支氣管鏡中心走廊一邊,靠墻放置著一張普通的醫用柜,柜里擺滿了鉛筆頭、瓜子等一個個裝在玻璃瓶里的異物。
拉薩市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玉珍說:“這些異物都取自患兒體內,最小的患者才十個月大。”
北京市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長、拉薩市人民醫院院長于亞濱說,拉薩市人民醫院兒童支氣管鏡中心從籌備科室到設備采購、科室裝修完畢,僅經歷了短短2個月的時間,這在內地醫院,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國家大力支持和全國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強有力的支撐下,這在西藏不僅成功了,而且現在當地醫生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相關臨床接診任務。
在第一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生楊海明博士的培養指導下,現在,拉薩市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玉珍和醫生次仁公布及兩名當地護士,已經獨立完成了60余例手術,其中包括難度較高的異物取出術。而且,他們也開始帶領新的本地醫護人員參與此項技術。
玉珍說:“過去,這些患兒只能去內地就診。花錢多不說,而且不少家庭還沒條件去,導致異物一直在體內,造成其他并發癥。而現在,我們有醫生可以做,也有設備做好它。這些實實在在的醫療‘紅利’,得益于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到來。”
自治區衛計委主任王云亭介紹說,通過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全區新建和做大做優重點科室45類;普遍建立起了ICU、導管室、血透中心、病理科等科室,首設科室21個;398項區域內醫療技術領域的空白被填補刷新;實施遠程會診、病理、手術、培訓199次;將250項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打包移植”到“1+7”醫院。
目前,作為全區“大病不出自治區”的兜底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和拉薩市人民醫院實現266種“大病”不出藏,其他6個市地醫院實現1726種“中病”不出市地,而一些常見易發的“小病”在縣級醫院就能治療。
傳幫帶,從“輸血”到“造血”
今年3月,隨著69歲的患者扎巴(化名)在經過近5個小時的手術治療后送回病房,自治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成功實施了西藏首例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
主治醫生、自治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住院醫師谷亞龍說:“雖然是第一次開展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但從去年開始在援藏專家的帶領下,我們科室已經開展了多例腹腔鏡手術。”
王云亭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
王云亭介紹,通過開展“以院包科”,著重加強“1+7”醫院的疑難危急重癥診治能力和學科質控體系建設,一大批符合當地實際的重點科室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得到迅速發展,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安徽省組團式醫療援藏領隊、山南市人民醫院院長虞德才說:“我們的目的是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不僅要在醫療知識和技術上給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西藏各級醫院的內涵建設,包括醫院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始終是我們援藏的三項基本任務。”
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北京協和醫院和北大三醫院醫療人才組團式援助自治區人民醫院總領隊韓丁說,培養一批“信得過、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骨干人才,逐步擴充,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根本改變,真正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真正為藏區醫療衛生事業、老百姓長遠健康福祉留下點東西。
兩年來,組團式醫療援藏的征程,如一條條潔白的哈達,把祖國內地和西藏緊緊相連。
王云亭說,通過兩批324名援藏醫療專家的接續奮斗、辛勤付出,近兩年來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一舉改變了過去分散、短期、片面依賴的狀況,從單兵作戰轉向集團作戰,從“輸血供氧”轉向“造血制氧”,加快實現了受援醫院格局性變化與歷史性進步。
“對西藏老百姓來說,優秀的援藏醫生帶來了可以治愈疾病的希望;而對本地醫生來說,組團式援藏醫生的到來,手把手帶教,留下了帶不走的隊伍,他們是我們終身的老師和朋友。”拉薩市人民醫院兒科醫師次仁公布說。(曉勇)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援藏 醫院 醫療 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