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陜西省政協助力脫貧攻堅把扶貧真正扶到點上根上
人民政協報記者 路強
7月25日、8月2日,陜西省政協接連向省委、省政府報送了兩份與六盤山片區扶貧有關的調研報告———《關于推進陜西六盤山片區健康扶貧的調研報告》和《關于我省六盤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情況的調研報告》,為該地區脫貧攻堅再次貢獻政協智慧。
六盤山片區是陜西省內貧困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省3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涉及寶雞市的扶風、麟游、千陽、隴縣和咸陽市的永壽、淳化、長武共7個縣。
自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啟動實施以來,陜西省全力推進區域發展和脫貧攻堅,片區內7個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去年脫貧12.6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了22個百分點。雖然扶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但片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不足、剩余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狀況還依然存在。
近年來,陜西省政協始終堅持把“實施精準扶貧、提高扶貧實效”作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議政協商主線,多次組織視察、調研,召開主席會議、常委會議,為脫貧攻堅工作獻計出力,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自然也是其中重要內容。
地處六盤山片區的千陽縣是省政協主席韓勇聯系的貧困縣。7月5日至6日,韓勇深入千陽縣開展“解剖麻雀”式脫貧攻堅工作調研,白天察看扶貧果園、種植養殖龍頭企業,考察移民搬遷安置,隨機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晚上就健康扶貧、兜底脫貧問題與市、縣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座談交流。他認為,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分析、深入研究,找準“窮根”、對癥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要把產業脫貧作為根本,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模式,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產業扶貧和健康扶貧是當前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兩塊難啃的“硬骨頭”,五六月間,省政協經濟委員會、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分別組成調研組,就這兩個專題展開調研。
省政協經濟委調研組了解到,片區各縣按照一業為主,多元開發的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已形成了以蘋果為主,蔬菜、藥材、畜牧、干果等多元發展的特色產業優勢。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待破解的難題,如受地域客觀條件限制,產業基礎薄弱;易地搬遷缺乏整體考慮,產業配套不到位;對當地特色產業研究不夠,產業定位不準;中長期產業缺乏,產業發展后勁不足;仍有“慰問”代扶貧現象,使扶貧產生錯位;防控風險意識淡薄,產業風險考慮不足等。
“一定要把扶貧工作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調研組提出,應加大對片區道路、水利、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對于貧困人口的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政策優惠;鼓勵大中型企業介入;引進現代科技手段,改造固有落后的生產方式。此外,調研組還建議,做好產業扶貧與移民搬遷協調發展;結合當地實際,做好產業定位;把中長期產業作為重點,做到長短有效結合;引進保險機制,防控產業風險。
“六盤山片區7個縣共有貧困人口22.99萬人,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占到33.8%,是橫在貧困群眾脫貧路上的最大攔路虎。”省政協醫衛體委調研組認為,六盤山片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能力嚴重不足,主要問題包括:信息數據不精準,疾病防控力較弱,分類救治推動慢,醫療保障水平低,政策宣傳不細致。
“要以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和‘減少疾病’為目標,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調研組建議,加快制定特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認定標準,做好扶貧與衛計兩個系統的數據臺賬銜接;控制源頭,提高預防能力,在深度特困地區要有針對性采取疾病精準防控措施,對重點傳染病實施專病專防策略,對常見、多發慢性病,在做好三級預防的同時,將慢性病治療藥物作為特殊慢性病門診管理;各項醫保政策要進一步加大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尤其在起付線、報銷比例、封頂線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提高政策內醫藥費用報銷比例,放寬報銷標準目錄;加大對特困地區健康扶貧的資金投入力度,同時著力深化對口支援,實行省級醫院對口幫扶片區貧困縣醫院;加強政策宣傳,做到家喻戶曉。
據記者了解,除省政協外,六盤山片區內的寶雞市政協、咸陽市政協以及7個縣政協上半年也分別就片區脫貧攻堅進行了調研,并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扶貧 脫貧 產業 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