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0808九寨溝縣地震>新聞播報 新聞播報
九寨溝地震20名遇難者身份確認 11人為游客
九寨溝地震20名遇難者身份確認
11人為游客,最年長者為57歲,最年幼者僅11個月;廣州教師一家三口失聯,女兒已證實遇難
新京報8月11日,九寨溝縣九寨溝風景區,受地震影響路面斷裂縫隙可以放下一個拳頭。王飛 攝
新京報訊 (記者王煜)昨日晚間,新京報記者從四川省政府新聞辦獲悉,截至12日下午4時50分,九寨溝7.0級地震全部24名遇難者中,已確認20人身份,其中11人為游客。
新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由阿壩州政府應急辦提供的遇難者名單顯示,全部20名已確認身份遇難者中,最年長者為57歲,最年幼者僅11個月;四川籍遇難者7人,廣東籍3人,甘肅籍3人,湖北籍2人,甘肅、浙江、江西、福建、陜西各1人。
其中,新京報曾報道的廣州教師一家三口失聯,其女陳月瑤也在遇難者之列。
四川省政府新聞辦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其余4人身份正在核實。
■ 相關新聞
九寨黃龍機場旅客疏散基本完成
據新華社電 12日是九寨溝地震發生后的第5天,經民航系統各單位通力合作,當地旅客疏散任務以及救援人員物資的緊急轉運、各類飛行保障任務正常有序開展。
記者從民航局獲悉,截至12日,九寨黃龍機場已連續5日實現旅客零滯留,旅客轉運疏散任務已基本完成。
目前,到達九寨黃龍機場的出港旅客大幅減少。12日晨,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組織協調相關單位在九寨黃龍機場現場召開例行情況分析協調會,根據到達九寨黃龍機場的旅客情況,安排東航MU2368航班搭載18名旅客飛往西安。16時52分,隨著東航MU2368航班從九寨黃龍機場起飛,當日機場已無滯留旅客。
根據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統計,從地震發生至8月12日17時,民航共保障抗震救災飛行127架次,從九寨黃龍機場安全運輸出旅客2456人次。
■ 災情
地震最大烈度九度災區建筑物整體垮塌少
中國地震局12日發布,九寨溝7.0級地震最大烈度達到九度,六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8295平方千米,共造成四川省、甘肅省8個縣受災。
引發次生災害較嚴重 增加救援難度
記者看到,災區建筑物雖然不同程度受損,但整體垮塌的情況比較少見。地震專家認為,這是由于震區建筑抗震設防水平較高、房屋選型合理、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工作扎實、震源深度相對較深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
此次地震震區屬于高山峽谷地區,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較為嚴重,增加了救援和人員轉移安置難度。
中國地震局現場工作隊新聞發言人雷建成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此次地震九度區涉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面積139平方千米。八度區涉及九寨溝縣面積778平方千米。
據介紹,九寨溝7.0級地震中建筑物損毀程度遠低于青海玉樹7.1級、四川蘆山7.0級、云南魯甸6.5級地震,這首先與震源深度較深密不可分。蘆山7.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3千米,魯甸6.5級地震為12千米,玉樹7.1級地震為14千米,而本次地震為20千米,地震波傳播到地面的距離長,能量得到衰減,對建筑物的破壞力也會減弱。
汶川地震后新建筑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李志強介紹,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九寨溝縣及附近區域設防烈度為八度,震區房屋建筑抗震設防水平較高,抗震性能總體較好,特別是經過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后的新建建筑達到了抗震設防要求,經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驗。
“景區及城鎮建筑物多采用了框架結構,鄉村傳統民居多采用穿斗木結構,抗震性能較強,房屋倒塌和嚴重損毀的比例很低。”李志強說,房屋倒塌減少,自然大大減少了人員的傷亡。
近年來四川省地震、住建等部門加強了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和指導,從建筑設計、工匠培訓、宣傳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實工作,這些在這次地震中充分顯現了成效。同時,重災區除景區人口集中外,其他區域村寨稀疏,總體人口密度較低。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四川省已開始著手組織專業力量,對災區的房屋建筑開展震后安全性鑒定工作。李志強提醒廣大受災群眾,已明顯不能正常使用的房屋,要禁止隨意靠近和進入;對那些受損不重、但又不確定是否安全的房屋,應根據鑒定結論來決定是否可以使用。
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地震烈度調查與評定是地震事件應對與處置工作的基礎和依據。
據新華社
■ 揭秘
“地震預警系統”和“播報機器人”如何運作
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后不久,汶川縣電視臺電視畫面變成藍底白字預警信息,從40多秒開始倒計時。據汶川電視臺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地震預警系統在發揮作用。
同樣,九寨溝地震發生后18分鐘,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信平臺推送了一條由寫稿機器人自動編寫的地震速報信息,不僅快捷精準,而且內容豐富、圖文并茂。
“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和“地震預警系統”的出現引發網友關注。
地震預警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是國家地震臺網研發的智能機器人。”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數據服務部副主任侯建民說,它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實體機器人,而是一套能夠執行命令的計算機程序。
侯建民告訴記者,國家地震臺網從2015年開始研發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2016年投入測試,目前編寫一條速報最短用時5秒。地震速報編寫完成后,將自動分發到多家互聯網平臺和新聞客戶端,一分鐘內覆蓋上億用戶,實現自動產出和分發的全鏈條高效率服務。
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的地震預警,能起到什么作用?“依據預警烈度和建筑的抗震烈度,地震預警分別能起到逃生、避險、安定人心的作用。”地震預警系統研發人員,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在預警烈度大于建筑的抗震烈度時,地震可能引起房屋建筑倒塌,提前幾秒的預警能讓百姓迅速反應并逃生;當預警烈度在4-6度左右,房屋天花板可能脫落,地震預警有助于逃生;在預警烈度在2-4度,建筑物多是晃動而不至于被破壞,地震預警更多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速報、預警能有效降低地震災害
“大震巨災對國家公共安全構成嚴峻挑戰,也給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威脅。地震速報和地震預警都是降低地震災害的有效手段。”青海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馬玉虎表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于2015年6月批準立項、啟動實施。
項目建成后,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新疆西北部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等重點地震預警區,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幾秒至十幾秒,地震預警系統會利用專用的終端自動對行業專業用戶持續發送地震預警信息,同時會利用民用報警終端、電視、廣播、手機和電腦等設備發布強震躲避警報。
“地震預警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公眾熟知逃生技巧和避險知識,遇到地震時知道可以使用哪些逃生技巧和避險常識。”馬玉虎說:“如果你不了解這些信息,地震預警信息發出后,可能帶來更多恐慌。”
馬玉虎還表示,地震預警信息收集、匯總、發布要統一,可通過立法制定《地震預警管理辦法》,才能充分發揮地震預警作用,有效減輕人員傷亡和降低次生災害。
據新華社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九寨溝地震 20名遇難者 11人為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