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民政大數據杜絕騙保行為
兩年清理出已死亡的養老卡持卡人4000余人;6000多有車人在申請低保時觸動信息預警系統;婚姻登記證書將實現電子化存檔。記者從昨天召開的“北京市民政標準化與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獲悉,借助互聯網技術,北京市各類民政服務和管理進一步實現精細化和準確性,未來還將實現無紙化辦公(8月24日《北京晨報》)。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就業門路越來越寬,收入渠道越來越多,老百姓工資性收入和家庭財產的結構也日趨多元化。如果民政部門還是繼續使用傳統的調查方式和原有的管理手段開展日常工作,已經難以滿足日新月異的救助工作的開展需要,“騙保”“人情保”等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有鑒于此,兩年來北京市民政系統啟用了最低生活保障系統、醫療救助系統、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系統等一系列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有效杜絕了“錯保”“漏保”和擠占、冒領救助資金現象,實現了救助管理從粗放型向精細型的轉變,全面提升了精準管理能力。
從民政部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到,在兩年的時間里,北京市已經清理出已死亡的養老卡持卡人4000余人;6000多有車人和500多有房產人在申請低保時觸動信息預警系統,被取消低保申請資格。不難想象,假如這些“騙保”行為得逞,將使得騙保者額外地占有原本不應該享用的社會公共資源,會給政府的公信力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騙保”黑洞將給國家和人民的財產造成損失。
不可否認,社會上確實還有不少人,利用某些制度和技術手段的不完善,挖空心思虛報冒領。有些人明明家里的親人已經去世,卻不如實上報,還是心安理得地繼續享用逝者的養老卡和優待卡。還有一些人,開著汽車、住著商品房,居然厚著臉皮申請低保。這些人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除了本人誠信缺失以外,還緣于民政部門調查渠道的狹窄和相關信息的缺失。如今,北京市民政系統啟用了最低生活保障系統、醫療救助系統、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系統等一系列綜合信息管理平臺,與市工商局、公安局、人保局等7個部門實現數據交換,能夠完成車輛、住房、殯葬、婚姻登記等11大類數據信息的查詢比對,為救助待遇的審核審批提供了重要依據。
民政系統啟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資源進行整合,進而實現資源共享,這不僅是先進的管理方法,也是個人誠信的“試金石”。筆者認為,通過網絡平臺預警系統取消“騙保”資格固然重要,對“騙保”者進行相應的信用懲戒也很有必要。“騙保”的目的妄想取得不義之財,侵占社會資源。既然騙保者不擇手段,敢于以身試法,那么民政部門應該利用其與公安部門、工商部門和銀行系統聯網的優勢,不僅應予以曝光,還應將其納入個人誠信系統,給予必要的信用懲戒。這么做,既是
對失信者的懲戒,也是對企圖效仿者的嚴正警告。這應該也是民政系統啟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的目的之一。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騙保 民政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