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寧德:山海交響多奇韻
東南網8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吳旭濤)寧德俗稱閩東,北接溫州,南連福州,西靠武夷山,東望臺灣島。千百年來,東海的浪濤激蕩著綠色的沃野,連綿的山脈呵護著靈秀的土地。古老閩東集“山海川島湖林洞”于一體,境內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承載著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和環境變遷的傳奇色彩。
這里,素有“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里畫廊”之美譽。走進寧德,你就走進了由淺水廣場白水洋、“海上仙都”太姥山、“壺穴世界”白云山三大景區組成的寧德世界地質公園。
徜徉在寧德漫長的海岸線上,你能領略到“海上天湖”三都澳、被譽為“最美海岸線,攝影天堂”的霞浦灘涂。漫步在寧德山川之間,你就沉醉于被評為“全國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線路”的閩東親水游之中,流連忘返于佛道名山支提山、天然氧吧東獅山,以及海國桃源楊家溪、生態畫廊霍童溪、養生勝境九鯉溪、奇絕飛瀑九龍漈、湖中千島翠屏湖、峽谷幽境楊梅州……
這里,是我國革命老根據地之一。1931年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子恢、陶鑄、葉飛、曾志等先后來到閩東,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并于1934年創建了閩東蘇區。
如今,閩東擁有了“老革命根據地”“南方游擊區”和“閩東紅軍獨立師”“北上抗日”等寶貴的紅色品牌,它們與閩東蘇區涌現的英雄群體一道,成為中國革命史和紅土地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成為閩東不朽的精神瑰寶。
距蕉城市區50公里的霍童鎮桃花溪村,是閩東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支撐地、國共合作抗日時期閩東紅軍北上抗日集結整編地。而在此附近的支提寺則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的誕生地。
近年來,桃花溪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桃花溪紅色旅游接待中心,修繕了閩東紅軍獨立師師部舊址,油畫布設、紅色歌曲音樂廣播、墻體革命歷史宣傳、桃花溪革命歷史展陳館等也一應俱全。
這些,是近年來閩東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的一個縮影。
閩東的民俗、非遺、古跡、風土人情、特色物產、自然風光同樣豐富多彩——
紅色文化遍布閩東各地。周寧縣瑪坑鄉、壽寧犀溪鄉、屏南棠口鄉、福安市松羅鄉等老區鄉鎮,相繼設立了紅色文化展示廳,堅持舉辦各項紅色文化相關活動;
福安市溪潭鎮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廉村,開展廉文化猜燈謎、廉文化講座、明月文化研討采風等,傳播廉文化;
屏南縣長橋鎮,設立“中國木拱廊橋營造記憶展示館”和“黃春財大師工作室”;
福鼎市貫嶺鎮、蕉城區猴盾村長期聘請非遺項目傳承人,不定期在站內開展非遺項目培訓、表演活動……
這里,還閃耀著世代傳承和弘揚的畬族文化、廊橋文化、宗教信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走進寧德,你就會在壽寧、屏南的木拱廊橋群中慨嘆鄉土建筑的博大精深;穿梭于鄉村田野,你就會被濃濃的畬鄉風情包圍,如上金貝畬家寨、溪塔畬村南國葡萄溝,一定會讓你怡然舒懷……
此外,“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半”以及“花節”“水蜜桃節”“刺葡萄節”“白茶節”和陳靖姑文化節、世界地質公園文化節等異彩紛呈的區域特色文化品牌,為閩東文化的建設發展,以及閩東文化品牌的打造,起到了極大的推廣作用。
放慢腳步,不妨去踏訪那些安靜祥和的古鎮古村,還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霍童、全國生態文化村西浦、人魚和諧桃源仙境鯉魚溪、南方最大單體古建筑典范翠郊古民居、鄉土文化遺跡大觀園漈頭……
在鄉村游熱潮的今天,寧德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也為發展旅游、精準扶貧帶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在30年間完成了從全國貧困村向美麗鄉村的華麗“蛻變”。借助九鯉溪景區的興起,當地村民從山地農業、農家體驗、餐館住宿、勞務服務中增加了收入,摘掉了“貧困帽”。2016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96元,比增15%。
除了赤溪村,目前,寧德市已有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等12個旅游扶貧試點村編制完成了旅游扶貧專項規劃,福安溪尾鎮坎下村等117個村列入“十三五”期間全國旅游扶貧開發重點村,鄉村旅游發展迅猛。2016年,寧德市累計接待鄉村旅游人數1072.69萬人次,占寧德市旅游人數的48.56%;累計實現鄉村旅游收入62.3億元,占寧德市旅游收入的31.91%。
赤溪鄉村游漸熱火
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吳旭濤 通訊員 蔡雪玲
青山環野立,雙水抱村流。走進福鼎磻溪鎮赤溪村,只見一片片翠綠的茶園和果林綿延在村道兩側,一幢幢四層徽派民居從街頭延伸至街尾,農家樂、茶葉店、超市交錯比鄰,畬族風情旅游購物一條街初具規模。
在這里,你可以在九鯉溪畔玩轉蝴蝶谷、CS野戰區、竹筏漂流、香來瀑布、生態(峽谷)運動樂園,暢享“中國養生運動第一溪”的美妙與刺激。
30年前的赤溪村,13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走上半天才能到達村部,而且村財政不僅“空殼”,還欠著10多萬元債務,出現家家竹木房、頓頓難揭鍋。
30年后的赤溪村,歷經10年“輸血”就地扶貧、10年“換血”搬遷扶貧、10年“造血”旅游產業扶貧,開創了“景區帶村”的旅游扶貧新模式,也摘掉“貧困帽”,實現脫貧致富,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旅游扶貧試點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赤溪村“景區帶村”中的“景區”指的是九鯉溪景區,開發于2004年,開發了峽谷拓展運動、竹筏漂流等諸多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隨著九鯉溪的旅游開發,村里的山地農業、農家體驗、餐館住宿也蓬勃發展起來,赤溪村民的口袋也鼓起來。2016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村民人均增收816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2%,約有150戶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占全村總戶數的37%。
如今,太姥山旅游經濟開發有限公司已入駐赤溪,將加大對赤溪旅游的規劃、整合和投資,進一步推進九鯉溪上游的下山溪、天洲溪、桑翠湖等旅游資源開發。未來,以赤溪為中心的鄉村旅游圈將越來越擴大。
《千里海疆行》展風情
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吳旭濤
講述一段歷史,呈現一方文化。去年6月開播的寧德大型紀錄片《千里海疆行》,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熱捧,僅在騰訊視頻這一網站的點擊量就達1200多萬次。這無疑為廣泛傳播“閩東之光”注入了滿滿的正能量。
《千里海疆行》由寧德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電視臺傾情奉獻,共拍攝36集。它立足霞浦、放眼閩東,主要以漫長的千里海岸線為脈絡,深入挖掘沿線自然風貌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深遠意義,全方位展示閩東海洋文明的孕育、發展、繁榮。
霞浦海岸線長達485公里,散落著196個島嶼、138個海灣,這些數字均居我省各縣之首。同時,霞浦的1735年歷史文化更與大海戚戚相關。
為了捕捉到精彩的鏡頭,該紀錄片攝制組的足跡踏遍福寧大地,從黃瓜山丘到溫麻船屯,從葛洪仙蹤到媽祖女神,從抗倭烽火到千年古道,從人物群雕到民俗風情,用鏡頭記錄下當代人和這一方水土的內在聯系。2016年,《千里海疆行》被省委宣傳部列為福建文藝發展基金資助項目,其中第17集《海上紅軍》獲得“紅色記憶 人文中國”紀錄片全國三等獎。
2016年10月,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的“中國夢·福建故事”優秀短紀錄片評選活動中,《千里海疆行》系列中的《汐路之橋》《千年古道》等兩個單集節目參加評選,雙雙獲獎。其中,《汐路之橋》獲得二等獎的同時,還獲得本次評比唯一的“最佳撰稿獎”單項獎。
數說寧德
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整理
●集“山海川島湖林洞”于一體的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承載著漫長的地質演化傳奇色彩;霞浦灘涂,被中外攝影愛好者視為“中國最美灘涂”;由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串聯起來的“閩東北親水游”線路,被國家旅游局和中央電視臺評選為“全國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線路”之一,向海內外推介。寧德還有“中國自強第一村”福鼎赤溪、千年古鎮霍童等一批自然生態清新、人文內涵豐富的古鎮名村。
●寧德市9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級以上生態縣考核驗收,是我省第3個實現省級生態縣(市、區)全覆蓋的設區市,其中柘榮縣獲得“全國生態縣”命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持續位居全省前列。
●寧德認真貫徹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推動脫貧攻堅深入開展。至2016年底,全市有12.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4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摘帽”,造福工程搬遷24580戶97015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829元增長到2016年的13516元。
●據統計,今年1至7月,寧德市新開工項目大幅增加,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1456個,分別比上年同期和上半年增加691個和249個;完成投資311.13億元,同比增長2.2%,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提高60.7和9.1個百分點。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文化 旅游 寧德 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