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這家維吾爾人三代都姓“黨”
“我叫黨麗,爸爸叫黨偉,爺爺叫黨培。小時候,我時常問爺爺:‘爺爺,為什么我們一家都姓黨?’爺爺告訴我:‘是因為共產黨給了我們一家新的希望。’”8月14日,阿克陶縣托爾塔依農場的一戶農家小院里,年僅6歲的努爾曼古·庫爾班用一口流利的漢語給筆者說著自己家的故事。
這是一個祖孫三代都姓“黨”的家庭,男主人名叫阿不都克里木·阿不都熱依木,他的漢語名字叫黨培。這個家庭愛黨、愛國的故事在當地被廣為傳播,更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引領農場職工維護民族團結
阿不都克里木1958年出生在麥蓋提縣,自小便失去雙親的他和哥哥相依為命。后來,哥哥到當時的兵團農三師45團參加招工,年僅6歲的阿不都克里木被送往當地兒童福利院生活。
在福利院,阿不都克里木是唯一的少數民族孩子。為了方便稱呼,來自上海的知青老師給他取了一個漢族名字叫“黨培”,并告訴他:“共產黨一定會把你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從那一刻起,黨培記住了自己的恩人是中國共產黨,也是從那時候起,這個名字一直伴隨著他。
在知青老師的精心呵護下,黨培高中畢業后順利成為了45團的一名職工。因為通曉維吾爾語和漢語,1994年,他被阿克陶縣托爾塔依農場的領導看中,調到農場機耕隊任副隊長。
那時候,托爾塔依農場各方面的條件還很有限,沒有自來水也不通電。黨培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地投身到農場的建設當中。
黨培所在的機耕隊需要負責農場8個生產小隊和1個自然村共2萬畝土地的生產任務。在黨培的帶領下,機耕隊的17名職工忙碌在農場各個生產小隊的土地上。忙的時候24小時連軸轉,有些機耕隊員鬧情緒,而黨培總是默默開上機耕機械向田地駛去。久而久之,農場人都把黨培的敬業看在了眼里,非常尊敬他,也都樂意找他幫忙。
托爾塔依農場職工方鵬輝今年57歲,1994年和妻子從甘肅來到農場承包了30畝土地。1998年3月30日,眼看著春耕時間就要過了,缺少300元錢買農資和種子,方鵬輝急得團團轉。這時,他想到了黨培。那天深夜,當黨培將300元塞到方鵬輝的手里時,他默默告訴自己:“眼前這個瘦弱的維吾爾族兄弟將會是自己一生的親兄弟。”多年以后,方鵬輝才知道,黨培借給自己的300元也是他輾轉從好幾位朋友那里借到的。
托爾塔依農場里有一個軋花廠,是山東人楊昭開的。2004年楊昭剛到人生地不熟的農場開辦工廠時,不僅工廠場地解決不了,就連一個工人都招不到,是黨培幫助楊昭聯絡解決了廠房和招工問題。楊昭說:“黨培在農場的信譽好,大家都聽他的,在他的號召下,我的工廠不僅順利開工,還招收了20多個當地的員工。”
在托爾塔依農場,黨培幫助過的人還有很多,他熱心助人的故事在當地傳揚。“我們親如一家心貼心,大家能抱團前進,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好。”黨培說。
要讓家人代代姓黨
黨培和妻子育有3個兒子,分別取名黨偉、黨龍和黨亮。三個孩子穿著農場大媽大嬸做的布鞋、吃著各家送來的熱騰騰的饅頭和各種泡菜長大,這成了他們難忘的經歷。他們的課本、作業本乃至學校老師的花名冊上,也都是姓“黨”的那個名字,只有在升學考試的時候,他們才會在報名表格里填上各自的維吾爾族名字。若有遠方的朋友到農場找黨培一家,叫他們的維吾爾族名字不一定有人知道,只要說姓“黨”的一戶維吾爾族人家,大家都知道。
“你們終身都不能改掉‘黨’這個姓。”“我們家的后代都要姓‘黨’。”父親的這些話,總會不停地回響在兒子們的耳畔。在黨培的教育下,黨偉成為一名技術型的農場農民;黨龍則擔任了阿克陶縣玉麥鄉尤喀克霍依拉村雙語幼兒園園長;畢業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黨亮,也于2016年9月放棄了內地企業的高薪聘請回到阿克陶縣,走進該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鄉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投身到基層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設中。
現在,黨培的3個兒子已經成家立業,兒子們分別給這個家庭中的第三代取了“黨”姓的名字,黨偉的一兒一女分別叫黨生和黨麗,黨龍的兒子叫黨勇。黨亮說,雖然自己還沒有成家,但是他也已經開始盤算著將來一定要讓自己的兒女姓“黨”。
在父親黨培的帶動下,黨龍從2008年開始不斷向黨組織靠攏,2014年他光榮入黨。而黨亮還在學校的時候,父親就讓他積極入黨。如今,他每個星期都會寫一份入黨思想匯報。
在黨培的愿景中,他還想打造一個以“愛黨、愛國、愛家”為主題的家訓,“黨”姓家譜和家訓必須在這個家族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如今,我們一家住上了安居富民房,生活其樂融融。我們要牢記,能過上好日子都是因為黨的正確領導,都是因為一年比一年好的惠民政策。”黨培說,“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開展以來,他也分別結了兩戶親戚,一戶漢族,一戶維吾爾族。
今年74歲的陳維新老人就是黨培的結對親戚,結對后,黨培對陳維新悉心照顧,聽說老兩口和兒媳婦為家庭瑣事鬧矛盾,他就天天上門調解,如今,一家人也已經和睦相處。黨培的另一戶結對親戚買合蘇木·艾沙家里生活貧困,黨培不僅手把手地給買合蘇木傳授科學種植技術,還介紹他的妻子到縣城打工,每個月都有1200元的收入。如今,一家人正在攜手共同脫貧致富。(文/劉維吳丹)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維吾爾 黨培